文/范迅棠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没有家底儿,就先别出去“打仗”。
真正的强大,从来都是根基深厚,才能在雷电交加,冰风雪雨中屹立不倒。
所以强者会气定神闲,与人交手时,似让非让,若降非降,招招为营,步步为策,不以一时论输赢,不以当下论短长。
强者不是「杀伐思维」而是「根系思维」。
1
一个人对外的力量,完全取决于其内在的力量。
有些人的力量是爆发性强,有些人的力量是持续性强。
人的瞬间承受力可以在危机时刻增大百倍,挨一闷棍、挡一记重拳……都只是一时之痛,最怕的就是“温水煮青蛙”,使人麻痹大意,在“舒适”中沦为废物一件。
反过来讲,我们对外施加力量的时候也是如此,你咬紧牙关,使出浑身解数,只有三板斧,对方撑住了也就没事儿了;但如果你每秒钟出拳100次,可以持续1小时,就是个铁人也化成水了。
一辆没有油的车,你光喊加油,就是喊破嗓子也没有用。
这种“持续性”的力量,不来自于“我们想要怎样”而来自于“我们能怎样”。
“我能对一件事施加每天10小时的心流状态的精力”远比“我能对一件事施加1000%的三分钟热情”能拿到有效结果。
三分钟热情,意味着上头快,泄劲儿也快;持续性的投入,意味着起步稳,行路远。
但是这种心力是从哪里来呢?
初始能量:原生家庭给你的“爱”是最底层的安全感和价值回响。它决定了你在挫败时,内心响起的是“你不行”的审判,还是“没关系”的包容。这是你面对世界最初的底气。
精神引擎:这是最根本的驱动力。你深刻地相信这件事对你自身有宏大或深远的意义,它与你的价值观血肉相连。你不是在“坚持”,而是在“实现”,是在完成自我身份认同的构建。
现实反馈:纯粹的意志力是耗材。真正的持续需要更聪明的设计,比如需要将大目标切成小台阶,让每一次进步都带来可见的成果或微小的奖励。有时候动力就来自于下一个马上能踩到的台阶。
认知模式:就是你在应对枯燥与挫败时候的那种“反脆弱”的能力。比如“成长型思维”就是把困难视作在“练级”,而不是在被“刁难”;再比如说“延迟满足”,我们能主动选择用当下的不适来换取未来的好处;还有“平常心”,能不能接纳过程中必然的波动与停滞,不因一时得失而崩盘。
2
与其拼命挥刀灭敌,不如做那个打不死、杀不尽的自己。
植物之所以砍不死、烧不完,是因为根系深植于地下。
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的耗尽别人,非得去干那种“毁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儿。
这就是“杀伐思维”和“根系思维”的本质区别。
根系思维的人,不会在意“面子上怎么了”,而在于“里子怎么样”,他们放弃了对地表之上繁华枝叶的迷恋,转而持续向更深处汲取养分。
今天或许会下雨,明天或许会干旱,天气不会以我的需求来决定下雨还是晴天,所以,太表层的成长,往往过于依赖“外部环境”;而“深度成长”则依赖于自身强大的“吸收能力”和“储备量”。
持续干旱一个月,浅表层的庄稼、花草都会枯死,只有根系发达的树木才能枝繁叶茂,甚至可以改善一方土地的水分含量、植被生态状况。
所以,我们要学会去穿透现象的土层,去触碰那个不变的、底层的规律和原理。在做事上,去追问、去求精、去持续、去日拱一卒;在个人成长上,要关注现实能力的构建而不是证书的堆砌,要以实际成果为基准,而不是买过书、看过课、听过讲座……要务实而非务虚。
根系思维的人不但自己永远在生长,而且也能接纳一件事、一个人是需要过程的、是需要时间的。他们理解并尊重“生长周期”,不会妄信“速成”、妄求“即时反馈”。
在别人追逐风口时,他们在潜龙勿用;在别人因结果焦虑时,他们在耐心构建系统。
他们不把“寒冬期”视为失败,而是视为下一个春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拥有“过程性的耐心”,相信复利,相信厚积薄发。
或许只有那些经历过一个完整成长周期的人,才能更从容的接纳事物的“悬而未决状态”。
别急,别看着外面“厮杀夺利”就热血澎湃,最终能赢得那个春天的人,往往不是生于那个春天的人,而是经历了上个冬天、上上个冬天……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