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食用的蒿子名叫蒿草,有说法叫白蒿,老家就叫它蒿子。我觉得叫白蒿比较有道理,因为从小妈妈教我区分它和其他蒿子的时候,就告诉我,它的叶子背面有白色的绒毛。

最早印象中我们家本来是不怎么吃蒿子的,妈妈说那是拿来喂猪的,以前人青黄不接的时候没粮食吃才吃这玩意儿。有一年春天,我在亲戚家里第一次吃到了蒿子做的蒸菜,特殊的清香让我念念不忘,回家一直缠着妈妈念叨“妈,我们也做蒸菜吧,我也要去摘蒿子”。妈妈经不住我软磨硬泡答应了。
地里的蒿子有好多种,能吃的只有那一种。妈妈教我辨认的方法:首先看叶子,叶子背面有白绒毛的才是;其次闻味道,能吃的蒿子闻起来气味很淡,而有的蒿子有一股浓烈的味道。我按照妈妈教的方法,在田埂上爬上爬下,猫着腰到处寻找蒿子。运气好的时候,一下子找到好大一丛,一会儿就摘了一大把。
拿回家,央求妈妈做蒸菜给我吃。妈妈看了看我采回来的蒿子,又闻一闻,笑着说“还是没弄错嘛!就是这种。中午就给你做!”就这样,妈妈在厨房做,我寸步不离地跟在妈妈后面看,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细节。
先准备好玉米面,拿一些腊肉切成丝,将红薯削皮切成块,将蒿子洗干净沥干水。然后把蒿子、腊肉丝、红薯拌上玉米面混匀,加点盐,不需要任何其他调料,放入蒸锅里面蒸熟。打开蒸锅,蒿子的清香混合着腊肉的香味扑鼻而来。妈妈先盛一碗给站在一旁流口水的我,尝一口,原来妈妈做的比亲戚家的还好吃。
从那以后,每年春天都能吃到一顿蒿子蒸菜。后来离家上学、工作,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初春没有什么假期,也从未在这个季节回过家,再也没有吃过儿时的这道美食,但关于蒿子记忆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今年春天,女儿两岁了,为了让她对自然和季节有更好的认识,周末只要有时间就带她出去踏春,去的也都是一些比较原始的田野乡村。在那些田埂边,我惊喜地发现了一丛一丛的蒿子,在成片的杂草丛里,一眼就被我认出来了。我对孩子爸爸说,你带小桃子挖土吧,我要去摘蒿子了!然后,像小时候一样,猫着腰爬上田埂采蒿子去了。路人看我提着袋子盯着草丛,好奇地问我在干什么,我兴奋地说“采蒿子啊!”,然后把蒿子的吃法告诉她,听得她也蠢蠢欲动。
带着我的战利品回到家,去菜市场买原材料,又打电话咨询妈妈,按照当年妈妈的做法做了一顿蒸菜,似乎就是当年的味道。
过程及成品图如下,春天最难得的天然美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