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教学设计(常规微课)
景德镇市第十七小学 蔡珍
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杜甫的爱国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情怀,文天祥的爱国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取义。林则徐的爱国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无畏当担,那么陆游的爱国又是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陆游的绝笔之作—《示儿》。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2知作者;3.明诗意;4.悟诗情。示儿:给儿子看。这首诗是作者的绝笔信,也就是遗嘱。那么,陆游想告诉儿子什么呢?我们先来了解他的生平简介。
课件课件出示: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课件出示:《示儿》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活动要求:
1.自由读诗歌并划分节奏,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
师:节奏画好了,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死去元知万事空”,元:通“原”,本来。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人死离世,万事皆空。唯有一念,心有不甘。那就是“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是。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全国。同:统一。我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之后什么都没有了。只是悲伤不能(亲眼)看见国家统一。诗人临终前,最担心的不是个人之生死,而是国家之兴亡。同学们,这两句诗中哪个字最哪能表现陆游的心情?“悲”。诗人为何而“悲”?
我们来看看视频介绍。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一年又一年,望眼欲穿,百姓生灵涂炭背井离乡之时,南宋王朝依旧歌舞升平醉生梦死。
诗人为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感到悲悯,为祖国不能统一而感到悲伤,为大好江山落入金兵之手感到悲愤,为不能在有生之年看见九州统一感到悲痛。一个悲字的背后凝结的是诗人强烈的爱国之心呀。爱国的陆游临终前遗憾的是不能看见九州同,内心虽然悲,但没有绝望,他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于是他写下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无:通“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等到大宋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你们举行家祭时,千万不要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诗人坚信南宋军队一定会平定中原,收复失地。这两句语气热切,充满希望。诗的情调也由悲痛转为激昂。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啊!
可以说,死去元知万事空是诗人的遗憾,但悲不见九州同是诗人的遗恨,王师北定中原日是诗人的遗愿,家祭无忘告乃翁则是诗人的遗嘱。
“死去元知万事空”,诗人明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可为何还要儿子“告乃翁”?这不是前后矛盾吗?对,不矛盾。这说明诗人至死都挂念着祖国的统一,更突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之心,盼望祖国统一之心。
回顾陆游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陆游希望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心始终未变,20岁那年他意气奋发,有着“上马击狂胡,下马依依草军书”的 青春壮志;51岁时年近半百,依旧立下“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铿锵誓言;68岁时垂垂老矣,仍然有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忧国之思;82岁时老骥伏枥,仍能挥笔写下“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的壮志豪情。
同学们,陆游的《示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代代相传的中华精神。他临终仍盼祖国统一的赤诚之心,跨越八百多年依旧震撼人心。少年强则国强,希望大家以陆游为榜样,把个人理想融入家国情怀,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