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鳌拜明知康熙对付他,手里握有40万重兵,为何不敢在紫禁城造反?

鳌拜明知康熙对付他,手里握有40万重兵,为何不敢在紫禁城造反?

作者: 李健玲 | 来源:发表于2023-07-21 11:10 被阅读0次

1661年顺治十八年正月,二十四岁的顺治帝福临突然病逝。他留下遗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年号康熙,玄烨即位于太和殿,年仅6岁(虚岁8岁)。

顺治遗诏同时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但是,四辅臣联合辅政的局面并未维持多久,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公开而激烈起来。

在四人中,逐渐专擅实权的是鳌拜。他平时已表现出居功自傲,盛气凌人,但受“顾命”之初,尚能谨慎从事,履行誓词。

然而,不出三年,他就暴露出骄横和专权的野心。他的排位在最末,却不甘人后,处处越位抓权。

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居首,年纪最大,却是洞察世事的老狐狸,见鳌拜强势就以身体有病为由,暂时退出繁杂的局势。

鳌拜和遏必隆同属镶黄旗,又被鳌拜收买自然同声出气,只有苏克萨哈看不过鳌拜的飞扬跋扈,弹劾鳌拜乱政,结果被鳌拜收拾,“冤”死在监狱狱里。

鳌拜素有“满洲第一勇士”之称,苏克萨哈一死,鳌拜大权独揽,似乎无人与之抗衡,如果鳌拜想要造反也不是没有胜算。

那么鳌拜明知康熙对付他,手里握有40万重兵,为何不敢在紫禁城造反?

1、鳌拜被康熙麻痹

康熙虽然年幼但并不无知,他五岁就开始读书识字,八岁“学庸训诂,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后愉快。日所读者,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

就更何况在康熙背后,还有一个被称为“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的孝庄皇太后在帮他出谋划策。

康熙以退为进,在祖母孝庄皇太后的支持和帮助下,一方面避免与鳌拜发生正面冲突,一方面韬光养晦,专心学习治世本领。

康熙为了麻痹鳌拜让他放松警惕,不停为他加官进爵,每当有不利于鳌拜的奏章时,康熙便会对上疏者痛加指责,指斥他们“妄行冒奏,以沽虚名”予以处分。

康熙佯装喜好摔跤踢打,从满洲上三旗子弟中挑选了一群身强力壮的少年,练习扑击之术,整天与少年们一起摔打玩乐。

康熙和这些少年表面上是在玩,实际上这群少年已经成了擒拿格斗的好手,只等康熙一声令下必要时对付鳌拜。

康熙表面对鳌拜言听计从,让鳌拜的野心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使鳌拜对十几岁的康熙放松了警惕。

2、鳌拜感觉皇帝未必如臣子

鳌拜作为一个辅佐三朝的重臣,内心其实很清楚一件事——当了皇帝未必如臣子!

当皇帝,理论上而言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富有四海的财产,是人人钦羡的事情。但是在大一统王朝的皇室内部,为了储位弑君杀父,手足相残的事例,也不在少数。

很多人都说当皇帝好,当上皇帝可以为所欲为。但是真正当上皇帝之后,很多人发现其实当皇帝并没有那么快乐,反而觉得很痛苦。

即使是当了61年皇帝的康熙,在后来都吐槽过,说他最羡慕的反而是自己手下的臣子:“每览老臣奏疏乞休,未尝不为流涕。尔等有退休之时,朕何地可休息”了。

这些大臣们,不管官居几品,是否位极人臣,但说到底,只是一个职业而已。大臣年齿渐长,如果不想干了,可以致仕退休,领着朝廷发的退休金颐养天年。

但皇帝却不行,皇帝是终身任职,只要一天还没死,一天就得处理政务。而且除了过年以外,几乎全年无休。

而且,最头疼的就是选嗣立储,搞不好就会有夺嫡相残的事情发生,还要担心后代继位人被功高盖主的臣子牵制左右。

鳌拜侍奉了清朝的三代皇帝,这个道理自然深知于心,他很满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实际操控朝政的现状。

3、鳌拜没有必胜把握

就算鳌拜掌握着40万军队,他也未必有篡权的机会。顺治帝退位时之所以选了四个顾命大臣,目的就是为了互相牵制,防止手握重兵的武将一家独大无法控制。

以鳌拜当时独揽大权的能力,即使他能轻而易举取代康熙,但要想获取整个官僚集体的认同就难于上青天了。

我们知道满清有八旗,清入关伊始,为加强军事防御,分别令八旗兵在京师与各地驻防,鳌拜属于镶黄旗,他如果想要改朝换代,势必会导致其他旗族利益集团攻击他。

而且,索尼并不是真的不理政事,索尼只是在暗里观察权衡利弊。

孝庄为了拉拢索尼制衡鳌拜,先封索尼的孙女当了皇后,也就是后来的孝诚仁皇后。苏克萨哈被鳌拜擅杀之后,索尼其实收编了不少这些树倒的猢狲,团结了不少大臣,收编了很多人马。

如果鳌拜造反,索尼一方的势力是绝不容轻视,绝不会袖手旁观的。

再说遏必隆,虽然因为他胆小怕事,他和他的党羽依附鳌拜。但孝庄太后立遏必隆的孙女为皇贵妃,这样一来,很好的团结了遏必隆,使得遏必隆不会跟随鳌拜串通一气,一条道走到黑。遏必隆其实是康熙安插在鳌拜身边的内应。

即使苏克萨哈被鳌拜除掉,如果鳌拜要造反,索尼一族和遏必隆一族就会合力一处,鳌拜再专横跋扈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成功。

而且,要造反取代康熙也要师出有名,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鳌拜很可能会身败名裂,代价太大,鳌拜并不愿冒这个险。

4、鳌拜从未想过造反

鳌拜是忠于康熙祖孙三代,为了他们差点送命的忠臣。

当皇太极去世时,他没有趋炎附势跟随多尔衮,而是当帝位选择遇到分歧时,他果断站在皇太极的长子那边,抱着一死的心态以武力威胁多尔衮不要轻举妄动,同时也打消了多尔衮称帝的小心思。

也正因为如此,多尔衮处处打压鳌拜,鳌拜也无怨言,处处保护小顺治帝,直到多尔衮病逝,顺治帝得到政权,鳌拜才一点一点挺起胸膛做人臣了。

鳌拜控制着军队,甚至皇宫的禁卫都是鳌拜的手下,如果想反,恐怕千古一帝也活不了多久。

鳌拜并不是奸臣,而是权臣,权臣注定是与帝王不能并存的。

鳌拜从未想过造反,他就是有些专横跋扈。俗话说得好,一山不容二虎,康熙身为至高无上的皇帝,皇权的尊严不可侵犯。

正因为鳌拜根本就没有想过造反,所以康熙想铲除他,直接让鳌拜进宫时,鳌拜就去了。

当康熙智捉鳌拜想杀掉他的时候,鳌拜脱掉上衣,让人看他为康熙祖孙三代征战而换来的累累伤痕,就连康熙看了都不忍心杀他了。

最后康熙将他关押在牢里,直到病死。

有意思的是,鳌拜死后四十多年之后,康熙的儿子雍正为他平反,还追封他为“超武公”。或许,鳌拜这个人的忠奸善恶,是一个历史谜团,只有他本人才能回答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鳌拜明知康熙对付他,手里握有40万重兵,为何不敢在紫禁城造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bkt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