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的一篇抒情散文,表达的是作者对于国土沦丧的悲痛,对于被践踏的故乡的眷恋,对于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本文写于1941年,此时距离九一八事变已经整整过去十年,故土依旧沦陷,这是怎样的一种痛啊。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知道他是亡国诗人,哪怕是生活在新的朝代,仍旧在故土上,但国已亡的那份悲痛却无论无何也无法抹去,成为诗人的生命底色。端木蕻良不正是这样的作者吗。日军侵占东北,有家不能回,该是怎样的忧伤?尤其是家中的红高粱,马群等具有特色的家中景物,又该让作者多么魂牵梦绕?东北的土地是美丽的,是富饶的,连小麻雀都吃厌了。这样美好的家乡,却被践踏,被蹂躏,该是多么地痛啊。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抒发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对侵占故土的日军的痛恨,对收复失地的决心。作者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说故乡在呼唤我思念我,其实是作者内心对故土的深切的想念。作者用了呼告的手法,直接抒情表达自己,将读土地母亲的称呼从她到你,再到她,情感不断地升级,不断地进化,愈来愈浓烈。其中,作者还用了一些比喻如亘古的地层,母亲等,都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希望能够一个课时上完,并且能够结合作业本来做。但是不容易。第一堂课,我结合PPT来讲,发现效率很低,只讲到让学生改编小诗就结束了。好像什么也没上。第二堂课,我想着是略读课文,让学生把自己读到的先和大家分享。我的指令不清晰,学生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玺钥说了背景和情感后,其他同学开始有了想法。讲到关东原野的部分的时候,我和同学们交流了东北的美丽与富饶,交流了铺陈写法,交流了作者语言能否调换顺序,交流了呼告的表达。整体来看,是讲出来一些东西的。最后我告诉学生,有一些国土沦陷了,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有一些却再也回不来了,如外蒙古等。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现在想起这堂课,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关键问题出发:谁写的?写了什么?为什么写的?怎么写的?针对这四个问题展开解读,就比较好开展了。
整堂课给我的感觉还是不错的,我上得挺开心的。只是,班级里有一部分同学是傻傻的,不思考还走神,这点真的很头痛。这样额课堂,其实是低效课堂。如何是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