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张摄影作品,画面中满目的梨花,杏花所呈现出来的苍凉、空旷、寂寞,让我不由得再次拉近放大这张图片。除了上面看到的元素,还有一条熟悉蜿蜒的乡村小路,小路的不远处,一个佝偻着身躯的老人,左手挎着一只竹篮子,里面装满刚刚从菜园里割来的青菜,右手拿着一把镰刀护在菜篮上。老人的头发也是白色的,在老人头顶前方的上空,几根老杆虬枝盘曲横亘在视野的天穹,在视野垂下九十度的右下角,一方绿色毗邻的油菜花,点缀着画面中的一丝温馨。
让我突然之间,读到一种于无声处的缕缕乡愁,纷纷向我涌来。我想表达,就像这张图片的作者一样,我似乎瞬间读懂了摄影家抓拍这张图片想要告诉读者什么。摄影与绘画,都在表达一种美与真实的存在,所谓的不同,就是绘画者总想把画面表达的惟妙惟肖,而且画家可以随意构想所要表达或者呈现的东西。摄影家,却只能抓住或者抢拍一个精彩的瞬间,去定格这一个最真实的镜头。那么这个镜头所呈献给读者的,不一定就是摄影家最想表达的情感或者想法,但是却那么真实的还原与现实生活。
我们不妨仔细解读。就画面首先让人们看到的,是占据读者满目的梨花与杏花的白色,如果不是右下角那方绿色的点缀,仿佛让人感觉,就是一场雪花刚刚飘落以后的空旷与寂寥。而这种原生态的寂寥,更加彰显画面中那个佝偻着身躯的老人的孤寂与怅然。那是我们熟悉的乡村,那是我们一眼就认出的熟悉的白发苍苍,更是我们熟悉的乡下留守的老娘。之所以摄影家选取虬枝横亘于这张照片的最前端,在我以为,或许是摄影家故意用这几根老枝遮挡着远处的苍穹,把镜头一再压低,从而让读者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他(她)所故意呈现的元素上,来关注乡村,关注寂寥,关注曾经养育我们的亲爹亲娘如今的生活状态。于耿耿于怀的难忘,就是右下角那几株油菜花开,还在散淡着一丝丝的温馨。让人如此怀念。无声的寂寥充分证明,这个小村人几乎都走了,唯有老娘还在乡下笃守着,笃守这里曾经承载我们那么多美好记忆的时光。尽管那方翠绿,点缀着画面的鲜活生机,然而却又那么微不足道。未来的乡村到底能够承载多大的希望,摄影家没有答案,我也同样如此。
我再次把照片放大,放大到我能清晰地看到老人面部表情,我多想在老人的面部表情里,看到一丝欣慰,看到一点笑容,看到一些开心,可惜我还是失望了。那就是画面中的老人,与摄影家的关系,其实他(她)们形同陌路,就像此时此刻的我,与这位老人一样的陌生。然而我们却又如此熟悉,甚至于那样亲和,亲和的犹如看到自己的亲娘,多想亲自走上前去,亲自搀扶着这位老人一起回家,回到曾经的那间小锅屋里,我们亲自点燃灶台下的柴草,看到老娘围着锅台,哪怕就是一碟红辣椒爆炒的青菜,哪怕还有淡淡的烟熏火燎味,我们却吃的那么香甜,香甜的让老娘沟壑纵横的那张老脸上,挂满幸福的泪花啊。
可惜这一切皆是如此奢望,奢望到只能看着这张照片而浮想联翩。既然可以随意想象,这一刻的我,多想拨通这个摄影家的电话,问问画面背后的故事,或许是儿女们真的是从远方回到乡下,在老人并没有发现他们的时候的偷偷的抓拍,如果是那样,在老人猛然间发现她的儿女从天而降的欣喜,接下来该又是多么温馨的围拢的亲情相拥。我好想自己是一个画家,把这张图片所有的元素临摹下来,哪怕就是尺寸,也一丝一毫不会改变,我所要改变的,就是在老人满面沧桑中,稍微点缀老人眉眼的愉悦,和她上翘的嘴唇,如此足够让我温暖。正好可以让右下角的那点绿色更加生动而充满慰藉。
感谢我的好友,来自浙江的美女作家赖英姿,她在得知我特别想要这张照片的原图时,千方百计寻找照片的主人,发来这张原图,感谢摄影家的成全,成全我这一刻的故乡之情。
徐月祥简介
徐月祥,网名老酒。江苏东海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多篇作品发表在《解放军报》《散文选刊》《海外文摘》《中国书画报》《长江诗歌》《连云港文学》《齐鲁文学》《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现代作家》等平台和媒体刊物。诗歌入选江苏省2016年新诗选,散文连续多次获奖。现为连云港市散文协会副秘书长,《散文界》执行主编,连云港市诗歌学会理事。
联系电话 13961323838(微信同步)
QQ邮箱 853844273
联系地址 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白塔埠镇政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