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为,把自己心中所想如实写下来,便是写作。后来有高人指点说,这是记录生活。我方才知道自己的“痴”和“迂”。有一次,我与一文友聊写作,聊到深处,要他说说读我文字的感觉(这个找一般人问,是很难听到真话的)。他说语言还需锤炼一下下。再后来,我用心读大咖们的文章(包括身边的文学爱好者),发现了很多公开的秘密:原来是语言的精练,构思的精巧,表达的精致等等,才使得他们的文章别致和出众。文章读得多了,还认识到文章价值取向的重要性。
我写的文字,大都保存于自己的空间供自个儿闲时欣赏把玩,一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二来留下一点岁月的痕迹。宅家的时候,常常翻出自己以前的文字来品读。读着读着,往事历历在目,这种文字记录,就像一部照相机,“咔嚓”按下快门,将往事拍照存档。如若仔细推敲一下这些文字,真心觉得有点Low:
一、语言锤炼还需下大功夫。语言是否具有艺术感染力,是决定一篇文章成败的关键。读自己的文字,总感觉语言有点啰嗦,远不如大方家们语言的干净利落。仔细推敲,发现有时前后两句意思都有些重复。没想到常常在课堂上跟学生侃侃而谈的问题,轮到自己运用,就被绕进去了。读自己的文字,总感觉语言表达不太给力。比如一个场景,一次对话,一个心理,一处细节,写来不能让自己拍手叫绝,或者让自己感动万分,这应该是语言表达的欠缺所致。
二、情节无跳跃和留白。叙一件事,说一个故事,从头到尾,至始至终不漏掉一个细节,生怕读者觉得突兀,难以衔接。这样的写法,反而让读者觉得很乏味。这一点在后来我追剧的时候深有体会。韩剧常常以“多集”著称,其剧情推动缓慢,观众等不急,觉得根据剧情,很多情节可想而知,可以适当留白。再看国内很多评分很高的热剧,剧情推动较快,情节的跳跃和留白恰如其分,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反而更有味道。我们写文章难道不应该如此吗?
三、取材单一。也许是出于“我手写我心”的缘故吧?近几年来,我一直在育儿的漩涡中扑腾,方向不清,颇感迷茫。所以这个阶段所写的文字大都是“育儿”的经历和心得体会。有同事开玩笑说:“等你娃毕业了,你再写什么呢?”这个我的确还没想过。不过这也给我敲了一个警钟,要做一个真正的写作者,就不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只关注自己的事情,而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把目光转向大众关注的社会问题。
四、缺少对社会的洞察和体验,难以写出动人的文字。据说《人民的名义》的剧作者周梅森,在这部惊世之作成书之前,曾用一年的时间下沉监狱,跟曾经是高官的犯人们深入接触,打开了解官场生活的大门,为他的创作积累素材。作者的亲身体验是创作的源泉。一篇文章,如果写作者自己读完之后都能被感动得稀里哗啦的,那一定是成功之作;反之,是无法打动读者的。为什么写的文章不能打动自己和读者,我想应该是缺少对社会的洞察和对生活的体验了。
看别人的作品,不断反思,慢慢悟出一点道道来:写作既不是对往事拍照,也不是事无巨细地记录生活,只有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勤于动笔,不断推敲,才能一点点长进。
能看到自己写作中的问题固然很好,但要逐个解决掉绝非易事。唯有训练、训练、再训练,推敲、推敲、再推敲,方能一点点提升,最后学有所获。
愿所有爱好码字的人,能够沉浸其中,好好享受码字给自己生活带来的种种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