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招聘工作一段时间以来,各类人才也接触了不少,和他们在细谈过程中也越来越多的体会到他们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碰到的困惑和问题。这不由让人联想到目前普通存在的求职难和招聘难的问题:一方面公司有那么多岗位虚席以待,另一方面,求职者还在寻寻觅觅,求职若渴,这其中有公司的问题,有求职者的问题,同时也有市场的问题。

一、公司管理是否规范,工作条件相对满意对求职者有极大的吸引力
我在招聘会现场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些大公司、外企摊位前人头攒动,而有的不知名的小公司前面很少有人驻足,这体现了求职者在心理上对大型公司,外企的一种认同,求职者相信这样的公司的管理会规范,福利会健全,薪酬会优厚,工作环境会舒适,公司文化会更人文,发展空间会更广阔等等。小公司要在短短的面试时间内,怎样取得求职者的认可,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二、招聘门槛过高,有些不切合实际
我曾经在接受部门的招聘需求时,发现一些部门对招聘职位的职责描述非常简单模糊,而对任职要求则或是大同小异,或者要求特殊,而且要求能高则高,比如对学历还是情有独钟的,不管这个本科或者硕士是否是这个职位真正所必须,比如除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外,还需要形象好气质佳良好的沟通能力,不管这个是不是在工作中经常使用,而这个职位仅仅是个文职工作而已。比如还要求看求职者属相,不要和领导相冲,面相等等。如果部门不能明确招聘人才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那么公司永远都要处于寻觅之中,而人才也只能望而却步。

三、求职者不能正确评估自己
求职者不能真正了解自我,不了解公司,不了解职业,对自己定位过高,导致求职失败。在接触的求职者中很多人都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也包括一些有经验的求职者,均自视较高。这是在鲜花、掌声中成长起来的80、90后的普遍情况。
在最近的一次人才市场现场招聘中我接待了一个刚毕业的求职者,爸爸妈妈们陪着来的,学的是石油工程本科,一边说话一边玩着手里的手机,问他希望做什么样的工作,便很笼统得说想做跟专业对口的相关工作,问他在工作方面有什么优势,便说不出来了,只是说自己聪明、脑子灵,学习能力很强,我问他对薪资有什么要求,他说:低于7000元以下不考虑。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包括一些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也容易走入这样的误区,觉得自己具备了某些能力,公司就应该提供给什么样的薪酬水平,现在的公司都是求贤若渴,但也要在他们的承受范围内,超出了范围,公司也只能放弃。

四、求职者将跳槽当做习惯博客
很多应聘者心猿意马,没有真心实意地想留在公司里工作。一般是这样的一种情形,应聘者同事给很多家公司投递简历,因为得到Offer时间不同,他的选择余地就会很多,当他与第一家公司谈妥条件或者有的已经上了一段时间班,可能又会接到另一家公司的offer,这时如果另一家条件更优越的话,他一定会立马走人,因为来的时间很短还没有感情,不会有太多的歉疚,我在给一些求职者打电话时经常得到这样的答复:我刚刚找到一个更好的公司,可能不来你们公司上班了,等等。。。丝毫没有考虑到对公司的损失。
还有的应聘者把已经录用他的公司当做一个跳板,从没有想着如何把目前的工作做好,总想着要跳到一个更好些的公司,一旦时机成熟绝对一走了之。当跳槽成为“习惯”,那么他们在工作中稍有不顺心就会跳走,比如一位求职者就和我说,他和老板闹掰了,好像是很自然的事情。
当然这些人中也不乏有能力的人,作为公司只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在明确定位核心员工,完善薪酬结构,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添加职业生涯设计的相关内容,营造良好的公司文化等方面进行“留住人才”的管理。

五、缺乏团队意识的求职者在求职中常常遭到失败
很多公司在面试过程中,会有意试探求职者对周围事物和人的评价,从中可以看出此人的团队合作意识。
现代公司内,越来越注重团队的合作,很少有单兵作战,比如我们公司的研发部,基本上都是以一个个项目组存在的,软件开发高手的个人英雄主义在团队中就要学会与其他成员配合,需要强调的是,过度自信也可能造成团队合作能力的下降,沟通能力也是团队合作的一个体现。

以上对招聘难和求职难分析的几点原因很难涵盖全面,对不同的行业,地域的差别,应该有着不同的原因,同时这也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随时掌握市场最新信息,了解公司需求,把握人才动向,可能这才是作为公司更需要关注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