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在乡间有个绿树拂阴的大院子,每次去他那里,都能吃到当季新鲜的瓜果。院子里还养了一群自由散漫的鸡和狗。
朋友爱读书,爱饮茶。所以每次和三五同道边饮茶,边论道,便是极大地乐趣所在。
我是生了城市病的人,所以每次去朋友那个自建的高屋敞厅里坐一坐,听一听屋外枝叶在风中互相欢快的摩挲声,闻一闻空气中清新的植物气息,便觉得自身的城市病轻了许多。
这样一个曼妙的所在,常常让我们去而忘返。也常常幻想,自己何时在山间也有这么一所能够自在听雨听风的房子才好!
我们住在繁华而逼仄的城市,说它繁华,是因为一出门就是市中心,一年四季都是车水马龙,一片盛世繁忙的景象。说它逼仄,是说每栋房子住进去都像是一个或大或小的鸽子笼。从每栋楼的窗户中望出去,视野所及,几乎都是大同小异的钢筋水泥建筑。
如果说居住的环境还可以忍受,那么因为人口过于密集,所有一切可供人类使用的东西都污染了。比如被污染的水,还有不知经过多少道防腐处理的瓜果蔬菜,被添了各种不知名添加剂的食物,甚至连呼吸,都无法在空气中有效净化,就又被另外一个人吸进了自己的身体里。
这就是我们城市人生活的现状,每天晚上熬着夜煲剧,第二天再用昂贵的化妆品厚厚的遮掩脸上的黑眼圈。
房子、车子这些城市人的标配,正在将生活在其中人的生命力,一点点压榨殆尽。每个生活在其中的人,被繁华的物欲迷住了眼睛,还以为自己不婚不育是基于自己高知识,高起点所主动选择的,实际上却是在暗流涌动的物欲中,每个深陷其中的人都做了相同的不由自主的选择。
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每个普通人的能量都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将大部分的能量都放在获取物质生活上,那么就很难有多余的能量再去为自己生命真正的成长去提供动力。
现在有很多人都感觉在城市里生活越过越自私,那正是因为在物质的刺激下,人的能量耗散的越来越多,尤其是很多人需要贷款去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自然压力更大,能量也释放的更加厉害。
在这种状态下,再去要求人们像过去生活在农村一样,充满人情味,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是人与人之间真诚温暖的情感链接是精神能量的源泉,欠缺的久了,人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
曾经古中国,读书人的梦想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有所成后,有机会便报效国家。没机会,便用所学造福乡里。最终的目的就是落叶归根,魂归故里。几千年,中国人的最高生活理想就是“耕读传家。”有书读,有地种,就是最幸福的状态。
现在的读书人的目标都是“有钱就好。”目标也很不坏,但是如果只把能不能挣钱放在第一位,所得到的就是现在这个结果,剩男剩女当道,离婚率节节攀高,精神症患者防不胜防。
而且离开了土地,几乎所有的知识都会沦为空中楼阁,因为当一个人连赖以生存的食物都没有基本的分辨能力的时候,那么这个人就离地气很远了,这样的人也不会对天地自然产生敬畏,学的知识越多,欲望越大,危害也就会越来越大。
为了规避这种风险,我想每个人都应该进行深深的反思,毕竟生命只有一次,怀着怎样的心情去生活,便事关重要。
我自己则希望在有生之年,还有机会能拥有一块儿小小的土地,带着我的孩子一起读书,耕种,枕着蛙声入眠,听着鸟声晨起。每天伴着满天的流云,合着万物的生长,去体悟生命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