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又看了一遍大型历史话剧《商鞅》,这是第二次看了。第一次是17年2月25日,第二次是18年9月29日,不知道未来还会不会有第三次。这部剧从1996年搬上舞台,迄今已是22年的历史,而往后,它又还会有多少年的时光呢!
历史是一棵常青树,越久远越焕发活力,细细品味,都会有新的收获。
第一次看的时候,核心感受就是改革。第二次看的时候,虽然连续上了五天班,还有今天一天,特别累特别困,一直哈欠连连,但仍有很多区别于第一次的细腻体悟。
1、母爱。甫一出生,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有先天因素,更有后天塑造。在这后天的漫长人生中,有自为的努力,也有环境氛围的影响,还有身边人的辅助。商鞅即是,在他的人生轨迹中,他的母亲姬娘实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保商鞅有出息,竟隐瞒生母身份多年直至死前一刻,何其伟大的母爱。每一个做过母亲的人应该都能有所感触,十月怀胎生下的娃,最想听的就是一声娘/妈妈,而她却舍弃了这么多年。不需同甘,苦是共担,无时无刻不想着你的只有亲娘。
2、爱情。在这样一部以历史改革为核心的人物剧中,也穿插着情感的脉络。人纵使尽可能的去除了七情六欲,还是无法抹杀感情的存在。
3、事情本身正确与否是一回事,如何对待做事的那个人又是另外一回事。太傅深知商鞅的变法能强盛秦国,但为其它,比如皇权的控制,个人的报复,仍会选择用其法除其人。无私之人,大公之人,少之又少。
4、利我者我奉之,不利我者我恨之。享商鞅变法获利者感激不已,受商鞅变法之害者恨其不已。以利断之,何其简单又自利。
5、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走到最后商鞅已没有了退路,赵良让他归隐田园,认为方可多过几日安生日子,商鞅却并不这么认为。事实证明商鞅是对的,进退维谷,唯有往前一步,方不那么显得悲凉。做有的事,从一开始就没有退路的。
6、性格决定命运。当庭辩法后商鞅被封左庶长,赵良将其学生及门生引荐给商鞅时曾对其劝谏一句话,让其注意人际关系,说白了就是提高点情商。但商鞅当即哈哈大笑,说这个难矣。后续也证明确实不显示。商鞅所要做之事注定了就必须以这样一种方式处置,即便他懂他也不能那么做。而也正是商鞅的这种性格让他有可能去做了这样一件事,并持续推动着去完成了。
除了在剧情上以外,剧团也给了很大震撼。
编剧今年已经80多岁了,22年的剧,也就是在她差不多60多岁的时候创作的。所以60岁仍可以是一个年轻的年龄,如此说来,我们更是年轻。所以在此无极限中,完全可以实现好多的事,只要行动。
如果你热爱,执着的去做一件事,把他尽可能的做到完美。这么一出剧,他们能20多年来坚持不懈的联系,正是有了这种努力,才有了成绩。这不仅是对观众的交代,更是对自身的尊重。
话剧舞台不是一项娱乐,而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文化确实非常的有魅力。
通过一部剧,能够汇聚一帮志同道合的伙伴,这是一种幸运。
虽然三不五时打瞌冲,但依然感谢,让我学习到了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