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和几位朋友成立了一间鱼鸟工作室,专做鱼鸟粮及配套用品,鸟药也是产品之一。
遇上转季,鸟药的销量多了起来,不少还是急单。负责鸟类用品的朋友不时深夜还在回复病宠的咨询。
某晚我们聊起这件事情,笑侃在工作室买药真划算,买个鸟药还附加看病服务。要知道,在外面给鸟宠看病,挂号费就去了几十,一个小毛病少也得花个两三百。
朋友回复的是,没办法,我就是看不得这些鸟生病!
她的话让我想起天使投资人徐小平在一门创业课程上的分享。
他认为创业方向的一个来源,就源于需求的改善。
打个比喻,乔布斯在设计出苹果计算机以前,他最初的想法也只是看不得当时软件里难看的字体。
于是才有后来苹果产品这一新的视觉和操作体验。
那么,这到底跟寻找自己的方向有什么联系呢?
看不得一样东西的某些状态,其实是认为它应该有更好的可能。
这种可能本身就暗喻着一种改善的追求。
而追求如何将一件事物变成心里想要的样子,那不正是我们寻找的方向吗?
细想,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情况可以称得上是看不得?二是知道后如何去确认自己的方向?
先说第一个问题。
生活中看不得的事物多了去,难道说不满意、看不惯一件事情就是方向了吗?
这里有个度的深浅。
对于多数人而言,看不惯一件事情,很可能是不喜欢事情有悖自己认知的失控感。这种心态虽是一时不快,但并不关心该事物的发展。
而看不得一样东西,是不满意现有状态之余还多了几分不能自抑的惋惜,有想要自发改善的心。
接着是第二个问题:如何用“看不得某件事”去确认自己的方向?
找不到方向的人,往往有两种状态:
一是心里完全没想法,貌似对什么都没感觉,没什么看得看不得的。
这种状态下的你如果不是陷于情绪的低潮期,那很可能是你还没有辨别某些事物好坏的能力。这是见识的局限,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长会逐渐走出这种状态。
二是已经知道,可不知道原来那可以是自己的方向。
这里说的,就是第二种。
信息的普及让人的见识面不断延伸,即使不曾涉足的领域,也可以从行业资讯和评论中略知一二。
碎片知识的泛滥让我们更意识到系统的力量。我们比以往更认识到专业的价值,但对知识的运用,却比以往都更没自信。
松散的知识摄入容易让人意识不到自己对某项事物的偏好。网络上触手可及的牛人专家也在不断暗示业余与专业的差距。
因此即便知道自己发现某些事物的状态并不理想,也并不认为自己有改善的可能。
其实我们都容易被这样的误区所阻挠:
一是事情要比别人做得好,才值得开始做。
这是受社会中充斥的比较风气影响,要比别人成功就要比别人优秀的理念深入人心,如果无法确认能另辟蹊径,索性不做避免失败。
二是从业余到专业,有无限大的差距。
业余和专业之间的界限在哪里?我想,门槛首先在是否会辨别事情的优劣上。
看不得一件事,其实也是有了好坏标准的区分,谁能说这不是专业的开始呢?毕竟再专业的人也曾是一张白纸。
绕过这些思维盲点后,你也许会发现“看不得”的事情挺多的。这样想改善的事情全部都是真正想要的方向吗?
不尽然。
还需要警惕“伪兴趣”的干扰。秘诀就在于,你完善一件“看不得”事物的状态后,是否还想要影响和改善更多这种类似事物。如果尝试过后,就没了兴趣,其实也称不上真正的“看不得”,你只是好奇想试试看。
人力资源的理论里,曾有个“蘑菇期”概念,指的新人进入公司以后,要经历一段无人关注的“蘑菇期”,直到做出成绩才开始受人关注。
如果有想去的方向,你又是否愿意做一朵在墙角暗自成长的小蘑菇呢?我想,这才是关键。
世间的事物很多,你最看不得的,会是什么?
-end-
好文 & 情绪咨询,关注微信公众号「乐里人」,做简单快乐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