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一句顶一万句》

读《一句顶一万句》

作者: 西迟 | 来源:发表于2017-08-07 21:03 被阅读0次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能“说得上话”的那个人。

                                                            ——题记

    谈及孤独,几千年来这种感觉一直深藏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在本书中,作者刘震云用最质朴的语言来来揭示这种感觉,每一字每一句都表现出作者的反抗与挣扎。

      本书上部“出延津记”写了生在河南延津杨家庄的杨百顺为了找到能“说的上话”的人一步步走出杨家庄,走出县城,至后来对对延津伤了心,对郑州伤了心,对新乡、开封、汲县、洛阳一并伤了心,最后决定走出家乡,走出延津,离开伤心之地的故事。

      故事中写了杨百顺出走过程中名字的变化,从杨百顺到杨摩西,再从杨摩西到吴摩西,到最后离开延津后的罗长礼。每一个名字都是杨百顺的每一段经历与感受,每一次更改名字都是杨百顺的一次蜕变。初读本书,我并没有真切地理解书中的孤独,更多的在意的是杨百顺的成长。后来仔细品味,才理解出了作者要表达的那种情感。杨百顺一生都在找能“说的上话”的那个人,一直都在努力摆脱骨子里的孤独和累。喊丧的罗长礼成了杨百顺崇拜的对象,也是这个原因。只是人海茫茫,知己却难寻,杨百顺是孤独的,他没有一个可以“说得上话”的人,而延津又一次次地让他伤心,最终他选择离开延津,化名罗长礼,去他乡继续寻找那个可以“说得上话”的人。

      本书下部“回延津记”写了出生在山西沁源的牛爱国为了找到能“说得上话”的人而一步步离开沁源,回到母亲故乡河南延津的故事。牛爱国的母亲也就是杨百顺丢失的女儿,可能是早已注定,百年后牛爱国又历史性地重复了外公的经历,也是对家乡伤了心,也是找不到“说得上话”的人,牛爱国也是同样选择了离开,回到延津了结心愿。

        本书全书都在传递一种孤独,都在表现一种反抗与挣扎。读完此书,不禁要问,中国人为什么活得那么累?从根本来说,还是长期以来受传统儒学的影响,现实中人来人往,虽然看似热闹,然而这热闹的背后却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人心复杂难测,真正能“说得上话”的真心朋友并不多,几千年来,每个人都是那热闹下孤独的个体。然而有正是因为这种孤独的存在,才有了一个个像杨百顺牛爱国这样的人去反抗,去改变,去义无反顾地追逐“一句顶一万句”,这些身影,又给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精神上的依托和慰藉。

读《一句顶一万句》

相关文章

  • 绕——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绕——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文/月老 四天读完了刘震云先生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一句顶一万句》给我的第一感...

  • 读《一句顶一万句》|“找个说的上话的人”

    手闲着不会把人憋死,嘴闲着就把人憋死了。——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文|一颗桂味 《一句顶...

  • 2018-05-13永恒的孤独

    ——读《一句顶一万句》 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一句顶一万句》。说实话,刚开始读时,并不觉得好,反而有一种...

  • 一句顶一万句

    傍晚草草读完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也许读的太快,却也解不了本书何以用一句顶一万句为名。到是书中的人物命运让人心潮...

  • 在你心中,哪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

    一句顶一万句,读之前我就在想,哪一句可以顶一万句,抱着寻找这一句话的态度,不知不觉读完了一本书。 理性来说,有一句...

  • 读《一句顶一万句》

    这是一本和以前自己看过的小说最不同的一本。 这是一本读起来让人唏嘘嗟叹的小说 。 心非所愿即是悲孤独似乎总在如影随...

  • 读《一句顶万句》

    原来一件事,中间拐着好几道弯儿呢。 娘家哥心满意足离开,大家以为风波像往常一样过去了,但老裴夜里睡到床上,更加窝心...

  • 读《一句顶一万句》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能“说得上话”的那个人。 —...

  • 读《一句顶一万句》

    2017.10.25 ,PM 10:52读完,36万字 背景 本来想借用搜索来介绍这位作家,有人了解,就有人不清楚...

  • 读《一句顶一万句》

    读《一句顶一万句》时,我常常不自觉的想起一到冬天,就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提着凳子来我家门前晒太阳的那位裹着小脚的老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一句顶一万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bwa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