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老公窝在家里打游戏,就有一种强烈的冲动:一脚把他踹出去,并伴随各种吼叫声“就知道打游戏,快给老娘赚钱去!”“尿片就要两百多一包,你一个月赚这么点还打游戏?!”“你整天打打打,能打出钱来啊?”。
有一天,他竟然跟我说,等儿子长大了我要教他打游戏。顿时,胸中燃起一副悲壮的画面:老公不工作,儿子不读书,整日沉迷于乌烟瘴气的网吧。我拖着瘦弱的身子骨,日晒雨淋在各种地方打工挣钱养家,收了工还要买菜做饭给他们俩送过去...后来夫妻感情破裂,离婚,儿子被送到专门戒网瘾的青少年机构治疗。由于心力交瘁我病倒在医院,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为了不想让年迈的母亲照顾,每天找各种方法自杀......
“有这么严重嘛?我每天也就打一两局!!!” 老公关掉了我播放的二泉映月音乐。。。
妄想症外加合适的音乐会让我很珍惜现在的生活。哈哈,好了,言归正传。打游戏真的那么好玩儿么?它跟现实世界到底哪儿不对付?为什么我坐地铁哪儿哪儿都是玩“消消乐”的人?(我自己从来不打游戏,所以对爱游戏的人充满好奇。)
罗辑思维最新的一期节目,游戏到底是个怎样的世界,分析得很透彻。他说游戏好玩儿的秘密到底在哪里?是因为我们人,作为一个物种,有个最深层的心理机制,即“目标反馈系统”。游戏这种东西,它随时随地在满足我们的这种底层心理需求,不断地给予我们反馈激励,让我们爽翻天。这就是人们爱它的原因。
我们就是靠的这种目标反馈存活下来的,就是靠的这种因果关系存在到今天的。我们的行为,和一个结果是要能够绑定的,大脑是需要一个解释的。比如,我打兔子,打打打,打死就能吃了。多简单的因果关系。那如果解释不了呢?大脑就受不了,就会造出来一个因果关系,造出来一个解释,这也是为什么各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神话,为什么会下雨啊?因为有雨神啊~为什么会打雷啊?因为有雷公啊~
每一个行为,都需要有及时的反馈,有了反馈才会优化自己,不断优化,才能存活下来。然而现代生活,到处都是高科技。原来简单的反馈系统出问题了:比如手机拍照,以前机械相机才会有咔嚓一声,而现在的手机可以没有声音就把照给拍了,你就会很不适应:“拍照怎么能没声音呢?那我怎么知道你拍没拍呢?”所以手机商要造出来一个咔嚓声;再比如,高档轿车关门时那个“砰”的声音,其实它关门可以没声儿,但是我们的大脑受不了“关门怎么可以没声儿呢?”所以,声学工程师要专门调出来一个厚重的关门声,那可不是车门自己发出的声音。
老祖宗的目标,就是生存+繁衍。我们现在的目标系统,可就太纷繁复杂了。就拿高考来说,班里会有个牌子距离高考还有xx天,学渣们就会想:这眼下的努力跟我要达成的目标有毛线关系啊?勤奋、努力、毅力、远见,这都不是写在我们基因里的东西啊。能考上名校的有几个?
不记得是哪部电影了,讲的是学生时代的恋爱故事。片中的女主,为了让追求她的男生上进,巧妙运用了及时反馈这个利器:比如男生考到多少分数,就牵手10分钟;男生拿下多少成绩,就谈情说爱一个小时...把男的迷得不要不要的,最后,这种游戏化的策略也成就了这个男生!举个反例,一男孩儿追女孩儿,追了大半年,女孩没有任何表示,最后他放弃了。后来,女孩问:你为啥不追我了呀?男孩说:你告诉我还要追多久啊?你给我个进度条啊!
我们是受不了长期孤寂地默默耕耘的,我们都要进度条。
以前不锻炼的人,现在流行在朋友圈晒走路的步行数。这就是反馈激励。看到在朋友里的排行越来越高,那种优越感成就感呦 ~ 有的还把手机绑狗身上,让它拼命溜达,也要把步数刷到榜首!为什么晒朋友圈,你能得到反馈啊,点赞的,评论的,手动点赞的。你一天不发,就浑身不自在~
“我要,我马上就要,我现在就要。” 在游戏的世界里,什么“徽章系统”“分数系统”“排行榜系统”,让你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每一步,都能得到反馈,让你的每一个动作都能得到最敏捷的回馈,让你随时随地爽歪歪。
我准备去买罗胖子推荐的两本书《游戏改变世界》《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因为现在玩儿游戏的人实在太多了,我们家马上三分之二的人口都要玩游戏了!我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要让游戏促进家庭的和谐健康建设。
好消息是,游戏正在触及各个行业,正在改变这个世界。美国的学校,有个叫“学习的远征”项目,就是把平时枯燥的教学,设计成好玩儿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每一步的学习过程中,都能感到快乐。就像在游戏的世界里那样,欲罢不能地吸收知识。现在一些公司,也引进游戏化的项目管理方式,让员工在心流体验中完成工作。
受到这些启发,在我们家,可以让老公带一个小时孩子,就给他打20分钟游戏;如果这个月赚钱比上个月多,就让他跟朋友一起去网吧打联机......实现生活管理游戏化。
还有很多很多环节,需要细致精心的设计。学习、改进、优化、迭代,作为家庭CEO,我容易么我。
打赏2块钱,给老公买英雄联盟皮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