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楔形文字传奇
23. 巴比伦之囚
巴比伦,历来就是美索不达米亚的代名词,古代文明的一颗明珠。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就是人们习惯上所说的巴比伦文明。我们对这个古代王国(或者同名城市)的称呼来源于阿卡德语的Bābili,即“众神之门”。它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四千三百年前的阿卡德帝国。
在现代历史学家的心目中,巴比伦城则是个令人心动的历史宝库,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富庶、最有名的城市之一。现在已经证实,这座建于公元前19世纪的伟大城市,曾经先后作为古巴比伦王国、加喜特王国、新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和希腊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的首都,长达1800年的历史,对于探究人类最古老的文明具有关键性的作用。2019年,巴比伦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公元前5世纪就在他的《历史》里写到:“巴比伦这座城市位于一个大平原之上,形状是正方的,每一面有一百二十斯塔迪昂(185.30米)长,因此它的周围就一共是四百八十斯塔迪昂。这座城市的幅员有这般大,而它的气派也是我们所知道的任何其他城市所难以相比的。首先,它的四周有一道既宽且深的护城河,河里满都是水,在护城河的后面则又是一道厚达五十佩巨斯(46.2公分),高达二百佩巨斯的城墙。”
希罗多德笔下的巴比伦,给现代学者留下的问题依然是考古文物、古代文字和文献之间的互证。史学之父记载的文献,需要由考古文物上的楔形文字来予以证实。因为人们都知道,希罗多德2000多年前记录的文献,有许多是他听别人转述或者虚构的故事,很多学者从他笔下的矛盾处判断,希罗多德从未踏上过巴比伦,他的文字更接近于传闻而非史实。这位史学之父甚至还有另一个不雅的名号叫“谎言之父”。
楔形文字传奇史话里,巴比伦楔形文字,即巴比伦方言的阿卡德楔形文字,罗林森、拉萨姆和史密斯等文字学者,都在亚述巴尼拔国王图书馆发现了它们的踪迹并释读成功,著名的《吉尔迦美什史诗》就是用巴比伦楔形文书写在泥板上的苏美尔国王的故事。问题在于,人们必须找到巴比伦城遗址,实地考察并释读出巴比伦楔形文字。
然而,即使在19世纪末期,当美索不达米亚各个历史阶段的许多名城被一一发掘出来的时候,巴比伦遗址依然“千呼万唤不出来”,直到文字学家拉萨姆的到来。
中年霍尔木兹德•拉萨姆
拉萨姆全名为霍尔木兹德•拉萨姆,就是那位大家已经熟悉的长着漂亮络腮胡、身着亚述民族服饰,曾经挖出“拉萨姆圆柱”并释读出亚述楔形文字的牛人。在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6公里的一座名为的巴比尔(Babil)土丘下,拉萨姆再次有了新的重大发现,他找到了巴比伦王国确切的文字证据。
结束了亚述巴尼拔图书馆的考古工作,两河流域的本土学者拉萨姆如鱼得水,连续四次接受大英博物馆的委托,前往巴格达附近疑似巴比伦遗址的土丘发掘考察。1878年10月开始的第二次考察,他从伦敦出发到达家乡摩苏尔,然后沿着底格里斯河来到巴格达,很快就发现了一处重要的古代神庙残迹,那里堆积着大量的建筑碎片。
让他确信这次发掘出的遗址正是巴比伦,而且是巴比伦著名的埃萨吉拉(Esagila)神庙,其重要证物同样是一个泥铸的圆柱体,虽然断裂成了几截,但仍可以看到,圆柱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楔形文字。看来,拉萨姆先生与楔形文圆柱有不解之缘。
那个时代的人们偏爱将重要的文献写在圆柱体的“纸张”上以替代泥板,称为筒形黏土书。拉萨姆一眼就看清了,筒形黏土书书写的是巴比伦方言的阿卡德楔形文。圆柱文书颂扬的主人公既不是巴比伦人,也不是亚述人,而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居鲁士大帝!这个楔形文圆柱后来被正式命名为居鲁士圆柱(Cyrus Cylinder)。
居鲁士圆柱 大英博物馆馆藏
对照居鲁士圆柱上的楔形文字,拉萨姆读到:“在没有进行任何战斗与拼杀的情况下,巴比伦主神马杜克(Marduk)就让居鲁士进入了自己的城市巴比伦,为巴比伦去除了灾难,把对自己不敬的迦勒底国王那波尼德送到了居鲁士的手中。”
现在我们知道,拉萨姆挖出的是新巴比伦帝国最后一年的历史:公元前539年,波斯居鲁士大帝率军攻打巴比伦。因为新巴比伦国王那波尼德与他的祭司不合,祭司们“放水”方使得居鲁士长驱直入,美索不达米亚成了波斯第一帝国的领地。
伦勃朗:柏沙撒王的盛宴 伦敦国家美术馆馆藏
这段历史在《圣经·但以理书》中也有记载,据说居鲁士进攻巴比伦城时,国王那波尼德之子、摄政王柏沙撒正在喝酒,突然看到一只神奇的手在墙上写下一段燃烧着火焰的字:弥尼、弥尼、提客勒、乌法珥新(数过、数过、称过、分掉),暗中警告他城池当晚要陷落。但是柏沙撒不以为然,结果当晚城池陷落,柏沙撒被波斯人所杀。事实上,是他的祭司偷偷打开城门,巴比伦城因此而陷落。又过了两个世纪,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再次征服这座城市,巴比伦的辉煌变成了一个传说。
居鲁士圆柱上的楔形文字
我们时下更加关心的,是居鲁士圆柱上对波斯大帝的颂扬文字:居鲁士大帝受到了巴比伦人民的拥戴和欢迎,他恢复了巴比伦的和平与秩序,遣返了流离失所者,他是巴比伦人民的恩人等等。
请注意,居鲁士筒形黏土书所写的“遣返了流离失所者”,道出了一段历史公案——“居鲁士释放巴比伦之囚”,板上钉钉地证实了拉萨姆发掘的遗址所在地就是巴比伦城。
居鲁士圆柱描写的巴比伦被后人称为新巴比伦王国,它是古巴比伦人的后裔迦勒底人建立的王朝(前626年-前539年),故而又称为迦勒底王国。迦勒底人也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他们在前612年起兵攻陷尼尼微,灭了亚述帝国。到尼布甲尼撒二世国王执政期间达到了极盛的顶点。前586年,尼布甲尼撒率军攻占了闪米特人另外一支的犹太王国,将耶路撒冷全城洗劫一空,拆毁城墙、神庙、王宫和民居,并下令将国王耶哥尼亚带到巴比伦示众,把犹太人中所有的贵族、祭司、商贾、工匠一律囚为俘虏,成群结队地押解到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
攻占巴比伦的居鲁士大帝
与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的征服恰恰相反,波斯国王居鲁士在征服巴比伦后,颁布了一项法令,允许犹太人返回耶路撒冷,也允许他们重建耶路撒冷城和圣殿。在离开巴比伦城之前,犹太人进行了精确的统计,共有49697人决定返回耶路撒冷。他们怀着感恩的心情,带着将近7000头驴、700匹马、500匹骆驼和250头骡子出发,和平地返回故乡。他们回到耶路撒冷的废墟之后,立刻着手修复城墙,重建圣殿。这才有了今天耶路撒冷的圣殿山和“哭墙”。
耶路撒冷圣殿山 作者摄于以色列
拉萨姆挖出“巴比伦之囚”的文物,不久后又被另外一份楔形文字资料再次证实。来自德国的考古学家罗伯特•科尔德维(Robert Koldewey),1899年在巴比伦伊什塔尔门附近的桶形地下建筑附近,发掘出了一块楔形文字泥板——约雅斤口粮清单。这块泥板用楔形文字记录了与犹太国王耶哥尼亚一起关押的皇家俘虏的口粮配给,包括分配给犹太俘虏和工匠们的口粮。据《圣经》记载,耶哥尼亚又称约雅斤,仅登基三个月零十天就成了俘虏。而泥板文字记录说,他的七个儿子中有五个分到了口粮。
约雅斤口粮泥板 柏林佩加蒙博物馆馆藏
德国学者科尔德维不久后还将重新登台:他以自己震惊世界的考古成果——通天塔和空中花园,不仅证实了新巴比伦帝国的早期历史,而且让巴比伦楔形文字大放异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