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一天想读读伟人毛泽东的传记,了解他老人家的历史和一生,便打开电子书APP搜索《毛泽东传》,竟是一位英国学者书写的传记,迪克 杰克逊,开始觉得一位外国人怎么可能懂中国人,还是中国一代伟人的历史,理解起来未免会片面或偏颇,然而没想到读起来全程津津有味,简单易懂且细节生动到位。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韶山,一座贫穷偏远而封闭的大山,属蛇(刚好跟我同生肖,这加强了我对他的传记的兴趣和好奇心),“灵活、狡黠,生存能力强”是对属蛇的孩子的描述。“浑浑噩噩,世上的事情,很少懂得” 是毛泽东对自己家乡和人的描述。“他们没有有组织的社会,人人自营散处。”毛自小出生在一个农民之家,父亲擅长经营使得毛的家庭也算富农的中产阶级,但尽管如此毛从小也要承担较重的农活,才能在家庭生活下去(他的父亲把他当做一个劳动力)。毛自小读四书五经,但他并不很喜欢这些,在农忙之余悄悄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书,他的“反叛”性格源于几次跟父亲的矛盾争吵,父亲认为读书并无大用,让他好好干活,有一次在众人面前骂他无用,这引起毛的强烈反叛,并因此差点跳池塘,这才让他父亲“软”了下来。
毛15岁时想上学堂,父亲并没有支持他,他向亲戚借了钱扔给他父亲面前,收拾包裹就独自求学去。尽管他在班里是年纪最大,穿着也不体面,还受到同学的嘲笑,毛曾经称自己当时精神很压抑。但努力学习的他很快让自己争取到留在学堂的资格,同学也不敢嘲笑,他在学校的语言文学数一数二,写的一手好文,老师也喜欢他。
毛决定去湖南省会长沙上中学时,已快满18岁,在长沙他第一次接触到孙中山的思想,是在孙中山办的《民报》上。后来共和军起义时,毛曾经报名参军,但6个月的军队体验下来,毛最终失望地离开,因为他认识到,依靠这样的军队是无法取得革命性的胜利,因为难以教化,必须依靠农村改革运动。
毛知识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在他离开学校(虽然只待了6个月)后,独自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的那段时间(约1912年-1913年冬),他接触了世界地图、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亚当斯密的《国富》、赫伯特斯宾塞的《群学肆言》、孟德斯鸠的《法意》、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以及赫胥黎的《天演论》(最后一本对毛影响最大,因为它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正锋相对)。后来毛的父亲拒绝对他这种自学提供资助。后来毛留意到商业广告,看到一则师范学校(湖南第四师范学校,后与一师合并)招学生的广告,学生不用交学费,主要是培养小学教师(当时毛认为自己最适合当老师了)。1913年毛进入该校时已19岁了(毛在这里求学6年),毛后来回忆说“我过来20年甘露般的生活,对世界一无所知”,这里几乎是毛真正接受教育的开始。在1911年到1927年期间,毛从不间断阅读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日报,他的三分之一的钱花在订阅上,这期间,毛每天很早起床到教室读书,下课后一般待在读报室或图书馆。他的苏格拉底式的特征很突出,特别有好文的习惯,他最懂得学与问是不可分离的,生活上他则是清教徒式的自律。毛曾在其道德和文学课的课堂笔记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又说,“农事不理则不知庄稼之艰难,休其蚕织,则不知衣服之所自。”1917-1918年,在毛最后求学的最后两年,他曾写了一篇《心之力》,获得杨昌济教授的满分,还“加5”,杨昌济教授对少年时代的毛影响最深。杨曾督促毛和他学生们“凡人欲在社会建功立业者,欲深谋远虑,动之万全…….”
毛在一师前两年潜心修学,以达到老师和同学的水平,第三年他开始参与学校的组织运动,他和萧瑜常讨论到深夜,决定创办一个社团来改变中国,随后他们意识到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毛在报刊上登了一则广告以求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愿意为国捐躯的青年,最后响应的只有三个半人,一个星期天毛和他朋友正式成立了“新民学会”。1915年毛当选为第一师范“学友会”干事,他引进了日本学校的一些做法,如组织球赛、游泳等体育赛事活动,毛还组织了一个“学生自治会”(其下设立十多个部,包括手工、剑术、辩论会等,在当时湖南省是少见的),并成为“船山学社”学员。期间,毛很注意自己体格的锻炼,春夏秋冬的冷水浴,爬山游泳,直至后来暑假与萧瑜一起“穷游”湖南的经历,给了毛良好的体格和意志锻炼,毛曾写下励志诗句“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1918年,在蔡和森家举行了一个会议,正式宣布成立新民学会,毛退当副干事(拒绝了当主干事)并起草了学会章程,此外,毛还负责开办了一所夜校,后来由学友会承接。毛开始真正参与政治斗争是在1915年,当时临时军事当局颁发文告,指责学校的政策,教员和学生都非常愤怒,毛以“学友会”名义写文章抨击弊政,同学们都赞扬他;1917年,毛领导全校学生志愿军击退北洋军阀王部的军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