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色》,作者葛亮以一种清新的、很有生气的笔触,叙述了他对光影中的童年、少年与青年生活的追忆与思索,读后令人感怀。影里影外,既是一个人的收藏,亦是一代人的心迹。露天电影、《闪闪红星》、《少林寺》……葛亮带我回到了那个早已模糊的少年时光,故乡的旧貌、儿时的伙伴、河滩上的放牛娃……如放电影一般在脑海闪过,让人在回忆中找寻到一种温存和宁静。
葛亮通过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将很多部电影影评串连起来,以讲故事的方式评述电影,有一种昙花一现的暖意。宽带网络的普及让电影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看电影甚至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但又有多少人能真实体会影片所表达的深层次的意味,至少我自己常是肤浅地看过。《绘色》带给我一种深层次的视角,《空房子》让我们读到了金基德对“家”主题的诠释,家是心之所在,他同时呈现了人性与社会性的不可对话这一主题;在平淡的《少女小渔》中,我们读到了弱者本身所蕴含的生命的韧力和宽容,小渔对处处想占她上风、占她便宜的人怀有的那份怜悯使她比他们更优越、强大。
不知几时,窗外的雨水噼噼啪啪敲打着窗户,在地上溅起一朵朵小花,《绘色》评述的大多是外国片,有些陌生,不如阅读本身在我心里激起的涟漪,有一种思绪久久荡漾。生活可以多姿多彩,在这纷纷扰扰的时代,阅读让人充实,给人一种回归本心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