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写作的人,总希望前辈们能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写”,才能获得流量,才能吸引读者。
其实,许多关于写作的课程,也是在讲应该“怎么写”,或者“写什么”,很少有人会告诉你“不应该那么写”,或者“不要那么写”。
最近,在读《鲁迅全集》,发现先生却是“另类”的写作忠告者,先生告诉年轻人,写作时“不应该那么写”。
在《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二编》中,有一篇文章,就是专门讲《不应该那么写》。
先生说,凡是有志于创造的青年,第一个想到的问题,大概总是“应该怎样写”。
关于“应该这样写”这个问题,先生说,在不难推想而知的种种答案中,大概总该有一个是“多看大作家的作品”。
先生继续告诉年轻作家,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了。
那该怎么办呢?先生的意见是,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应该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
那“不应该那么写”,是如何知道的呢?或者应该怎么做呢?
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则举了惠列赛耶夫的《果戈理研究》一书第六章的内容,来进一步阐述这个问题。
“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
对于“不应该那么写”这个问题,先生的态度是“这确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法”。而这个问题,是我学习写作以来,从未听到过的一个关于写作的“另类”忠告了。
在先生的那个时代,先生说“中国却偏偏缺少这样的教材”。只有一个“不应该这样写”的标本,那就是“新闻上的记事,拙劣的小说”了。
我们现在学习写作的人,应该有更多的学习材料,来学习“不应该那么写”,从而达到“应该这么写”的写作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