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反省:
我在与人沟通时,说得多,听得少,不是一个好的沟通对象。
自问发心:
与人沟通是为向他人灌输自己思想?还是为在交流中彼此都有所获?相信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后者。
探究原因:
是什么让我们只会说,不会听?1,表达欲太强;2,虚荣心太重,内心有一个不愿承认的意识:希望通过更多语言,彰显自己的“优势”,如学识,能力,财富,权利等。究其原因,用“自私”二字形容不为过。
本应你来我往的沟通,变成了一场第一次排练的单口相声,冗长而乏味。
该如何做:
1,聆听。面对他人的表述,不打断,不质疑,仔细聆听,这是基本尊重。
2,多问。根据主题不带偏见的发问,对方因此而感知到你收到想法,并愿意进一步了解。有不同观点,委婉的以问题方式抛出,便于引发对方换位思考,自己也有更多收获。直接反驳或质疑,容易让双方的潜意识陷入对抗,后续沟通难以继续。
3,表达:尽量浓缩语言,没人喜欢长篇大论,但人人都爱故事。编排出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作为论据,故事讲完,给出引子,让对方思考背后的道理,而非自己大段总结。可提问对方,从这个故事得出什么结论?从而确定,故事未被曲解,并让对方说出你想表达的观点。
基本原则是,多从对方感受考虑,1句能说清,坚决不说3句;有故事讲故事,不说道理;多问,把说的时间留给对方。
举个例子:
与人打牌,假设我们常能拿到一手好牌,比如:顺子+4个2+大小王。
你可以选择直接打出去,赢了,结束,下一局。也可以换一种方式,将其拆开,共同感受你来我往的乐趣,自己也可以通过不同打法,锻炼牌技。
为何如此?先问发心,为什么要打牌?如果发心是为赢钱,可能会按照最稳妥的打法。如果发心是为大家都开心,关系更融洽,就会选择后一种打法。前一种是利己,后一种是利他。
按照前一种打法,直接甩完,不久就没人玩了,后一种,输赢相当,你来我往,收获乐趣,融洽关系。
沟通,打牌,无数琐事,都是与人的链接,你想要什么样的结果?时时自省:大事小事,自问发心,先人后己,无我利他。
做一个会说的人,还是会沟通的人?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