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有何本质属性?
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及其弊端
我国中小学教学长期存在两种类型:基于经验的教学和基于教科书的教学。
基于经验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什么”和“怎么教”主要依赖于教师自身的经验。至于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还没有进入到被教师关注的领域,所以会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及其拥有的经验,主宰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结果。导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跟着名师读书,更有可能做到“强将手下无弱兵”,但如果没有遇到所谓名师呢?二是随着社会发展,教育需求逐渐扩大,基于教师经验的教学失去了它的现实性,造成教学随意性很强。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名师也是时代的产物,因为每个教师拥有的自身经验不一样,会导致教学比较主观。
基于教科式的教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主要有三大依据:及教学大纲,教科书和考试。教科书是代表国家意志的教学文本,也是直接用来教学的操作手册,所以对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起着决定作用。如果教师把教科书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把教科书看作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以及学科知识的载体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那教师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这会导致教师视教科书的内容为定论的知识,学生的学也只围绕着感知、理解和记诵教科书中的内容而展开。导致学生形成死记硬背的习惯,批判、反思和意见建构等深度探索精神和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很难得到创造性发展。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需要澄清的三个问题:
1、基于课程标准化的教学不是要求教学标准化。很多时候,教学的好坏会以所谓的“好课”的标准来直接作为衡量教学优劣的标准。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好课。盲目效仿别人的优质课,会导致公开课变成千篇一律的模式,使教学课堂教学演变成课堂表演,也就是说,其实名师课只属于名师。虽然教师的优秀也始于模仿,但最终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
2、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一种理念,而不是某一种或一类教学方法。因为首先课程内容是学生素养发展的基础,只有保证了学生学习会大量的基础知识才能具备发展素养之基。所以,教师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和拓展,也要注重在发展学生素养导向下进行知识的教授。这个过程标准反映了内容转化为素养的必经之路之路。
3、基于课程标准教学不是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简单对立,课程标准涉及的内容我就教,课程标准没有涉及的内容我就不教,这显然是不对的。由于学科性质的不同,各学科内容课程标准对内容规定的方式、数量也不一样。课程标准的主要功能体现在规定该门课程学习的结果标准。也就是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班学生的学情,开发属于适合自己班级的课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本质属性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教学不能直接依据教科书经验,而是要立足教科书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活动。以语文课程为例,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一定是源于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制定出学期目标,再细分为单元目标,最后聚焦到每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一定要切合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还必须符合学生旧知与新知认知比例,及二八原则。并且教学目标还要与学生的生活有链接。课程的讲解过程及实施阶段包括,课前情境化的设置,有梯度的问题意识,设计任务群要从易到难,完成教学目标。最后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及时的、正向的反馈。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研读教材,研判学情,参照教参评估可利用的资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低阶目标与高阶目标的关系,落实教-学-评一致的教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