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开生老病死,我们还剩多少人生大事。
近来有朋友结婚,两人是小学同学,千帆阅尽后又喜结连理。我不禁唏嘘,缘分虚无缥缈,永远不知道下个路口遇到的是路人还是并肩之人。宾客两边亲戚居多,期间一人与我打招呼,我笑着应答,却记不起这人名字。她在我的记忆里,好似销声匿迹。我也觉这样不好,却实是无奈。上心者,欲熟悉者,寥寥无几。我是个寡淡的人,我知道的。对婚姻的本质开始模糊,深信的是与心上人相爱相守,同尝生活的甜,同承风雨飘摇。朋友笑,理想主义式的柏拉图,只有没经历婚姻的人,才能如此向往美好。不置可否。
今日清晨,遇母亲回家,手拿白绫,问之,亲戚中一老人去世。按辈分,应称:姑婆婆。记忆倒涌,是一张慈祥的脸。一年前看望过老人,苍白的发,干枯的皮肤,如一棵斑驳的老树,充满岁月痕迹。可是眼睛里却依然有光,依然嘱咐我:要好好工作,孝顺母亲。后来母亲受表舅之托,照顾老人。我回家常问母亲,老人身体怎么样。从只言片语中,知喜忧参半。今日噩耗,只觉心中一顿,比起告别,伤人的最是阴阳两隔。
慢慢明白一些时间节点对一个人的意义。
那些想快些过去的日子,如今却再也回不去了。
记得的,往往是一些快乐或是悲伤到极致的事物。孩子出生时的喜悦,名落孙山的沮丧,成家立业的开心,离别的悲痛欲绝。幼时的记忆多是关于兄长的,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至今心怀感恩。有时怀疑这些记忆是自我暗示,拼凑而成。从长辈的讲述中,从个人对亲情的理解中,完成一个故事,再扎根发芽。后记得的事,逐渐变多。童年的乡野乐趣,三五孩童,捉蜻蜓、逮蚂蚱、摸鱼虾,可惜的是,那些快乐现在一一被钢筋水泥替代。也记得父亲离世前的彻夜长谈,姐姐出嫁时的喜庆,以及同母亲的争吵。而从拿到录取通知书,又是另一个故事。高中遇见的姑娘天各一方,志同道合的朋友如今依然牵挂,毕业的大雨淋湿未干的衣裳。毕业后,始终在寻归属感。记得一月间辗转几个地方的无奈,记得同在异地,互相扶持的伙伴;也记得一人远隔千里的深夜崩溃,记得听到一句关心眼睛就湿润的脆弱。这些美好的、闪光的、黯淡的、伤痛的片段,构成了我触碰世界的枝枝蔓蔓。
我盼国富民强,盼家和人愿,盼落叶归根。
近来观看电影《隐入尘烟》,想理理思绪,写些感受,又被培训打乱。粘了一影评在朋友圈,有几位好友评论: 最质朴的爱情,给了最真的人;看完了心里膈的慌;这是部好片。诸此云云。我觉,能心静的看完这部电影,已是不易。全篇故事情节没有跌宕起伏,没有多少大事发生,甚至难以符合现在娱乐至死的一种浮躁风气。它有的,是安静,是生活的平淡无奇,是无声的呐喊。他们是众生中最不起眼的一对,在尘埃里,开出花来。对生活逆来顺受的品质;对爱人的惺惺相惜;对他人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对比之下,视女主为累赘的亲人的刻薄;村里人的冷眼旁观,闲言碎语;张永福脸上写着的“吃人”二字。我不禁觉得心痛。沉默的有铁与贵英,在黄土地上,种出了最漂亮的小麦花。他们,是老一辈子人的真实写照,是一个群体生活的现实反映,是对日新月异社会的默默叹息。这个社会,愿意停下脚步的人太少。读一本书,看一轮明月,捧一杯茶,或许才是对生活的敬意。
有人盼了一年又一年,有人一等就是一生。
再拿起安妮的书,书中看到了那个自我、固执、自卑又自负的影子。也从书中看到成长、蜕变、从容。那是一种对生命的安然,对世事的波澜不惊。欣赏的喜欢的,必定是临危不惧,落落大方,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有人跑步,一跑就是五年;有人弹琴,一弹就是十年;有人爱人,一爱就是一生。会有多少人生大事呢,多的是生活的琐碎。
比起美人迟暮,才华熄灭,更令人心碎的是,骄傲的骨头一寸一寸妥协。用坚持去书写精彩人生,选择喜欢的方式去为人处世,再用心爱好身边事物,每天都会是新生。
细细想来,人生大事,除开生老病死,不过尔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