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已经是一位业内非常非常著名的室内设计师,一般人还真请不动他。我称之为“校友”,确实是先后就读于同一间学校,这和无法选择“投胎”是一个道理,一样米养百样人,校友也是有分别的,只好硬蹭校友的热点了。
某天想买校友的书,不小心潜入了校友已经停更了数年的微博,凑巧看到了名称利就的校友,比较真情的一面,微博的早些年,不求人气,没有网红,大多数人都玩得情深款款。
校友晒他女儿的画,就是那种很天然的涂鸦,外行人看起来可能觉得“都不知道是什么。”,校友很珍惜也很保护自己孩子的童真,还有想象力。他回忆起自己什么也没有的童年,他并不感谢“贫穷”,只是尽自己的能力,给孩子一个快乐而自由的童年。
校友还提到,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别人身上,比如不要对别人说“这东西太贵了。”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儿子在书店在超市挑中的东西,我经常第一时间是冲口而出,“那么贵,你不看价钱啊?”纵然后来发现,儿子的眼光确实比自己要好,他挑的商品,确实是他喜欢的,并且是质量最好的,再加上各种假货,假疫苗横行 ,我方明白过来,干嘛要为省钱而害自己的孩子呢?便宜对我们有何用?但是,“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别人身上”,我确实没有领悟到,内心不禁对校友一 百个感恩。
吴冠中的《横站生涯五十年》,有这么一段,“儿童作画主要凭感受与感觉。感觉中有一个极可贵的因素,就是错觉。大眼睛,黑辫子,苍松与小鸟 这些具特色的对象在儿童的心目中形象分外鲜明 他们所感受到与表现出来的往往超过了客观的尺度,因此也可说是“错觉””。但它却经常被某些拿着所谓客观真实棍棒的美术教师打击,扼杀。”我深深的认同,儿子学过非常短的“画画班”,他坐不住,画得也很不象画,和他周围的同学是格格不入,老师可能怕家长会觉得“交了钱都学不到东西”,有次被我看到她拿着孩子的手,帮孩子画画。在孩子还不讨厌画画的时候,我替他结束了这个训练班,体面地也不得罪老师。
《横站生涯五十年》多是收录大师1979到1980年代发表于国内杂志的文章,吴冠中是我敬佩的画家,他是非常正直,说真话的画家,我不懂观赏画作,但是他能写文章,透过文章,看画家。
社会上有种看法,认为艺术生(美术,音乐),文化课都不行,有的学生确实是因为文化课跟不上,被家里送去学艺术,也有艺术生沉醉于艺术,难免忽视文化课。但是,我的校友能是著名室内设计师,就不仅仅是“设计”了得。吴冠中更是当年国内公费留学法国的两位学生之一,靠的就是苦学。
说来惭愧,小时候家住单位宿舍,单位有家小小的阅览室,我闲时无聊,除了玩石头,在地上涂鸦,还喜欢去阅览室看杂志,《美术》,《连环画》之类的杂志,还是有的,可惜我外行又识字不多,就只是看看图画,文字多数是忽略不看,就这样错过了很多大师的心得。
中文系的学生大概都会明白,研究作者的生平,对阅读作品是有帮助的。学画画也一样,先走进画家的人生,再去临摹大师的作品时,你的临摹才是“有生命的”,没有感情只求技巧,这个,机器人迟早会把人类淘汰。
推荐《横站生涯五十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