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头伏。
夏至三庚数头伏,清风无力斩酷暑。初伏是暑天的开始,固定为10天。初伏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每年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则为末伏,这样合起来称为三伏。伏天的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在《史记》当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载“(德公)二年,初伏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初伏”是在德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76年开始有记载的。”
在我们北方有这样的谚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头伏为何要吃饺子?过去,入伏之时恰逢麦收不到一个月,家家有粮,就利用这个时候享享口福,又有“好吃不如饺子”之说,因此饺子自然成为首选。饺子形似元宝,“伏”与“福”同音,因此“头伏”饺子又有“元宝藏福”的说法。在炎热的夏天,人们更容易胃口不好,而饺子正是传统习俗中开胃解馋的食物。所以,人们在“头伏”吃饺子,也希望能平安度夏。更重要的是,“头伏”吃饺子,再喝上热乎乎的原汤,发一身汗,有驱散盛夏“毒火”,弥补闷热天气体力消耗的作用。
而今,饺子已不是什么稀罕物,很多人也不会照着节气来吃了,今天是下班路上才想起要吃饺子,家里就只剩下三个西红柿,正好女儿前几天还说从来没吃西红柿鸡蛋饺子想尝尝,从来没包过西红柿饺子的我,进门现研究做法,一通忙活终于赶在女儿和先生进门的时候端上了西红柿鸡蛋饺子。
制作方法:
饺子馅材料:西红柿、鸡蛋、小葱




先把西红柿划十字刀,用开水烫一下,去皮。然后把西红柿里面的带种子比较软的部分用小勺子挖出来,剩下的部分切碎,用过滤网滤出汁水,种子的部分也是切碎过滤汁水,备用。



鸡蛋打入碗中,加一点盐,再倒入西红柿种子的那部分,搅散后炒成比较小一点的鸡蛋碎,放凉备用。

过滤汁水的西红柿倒入一个大碗中,先加点食用油搅拌均匀,这一步是为了给西中市裹上油层,减少出水。然后加放凉的炒鸡蛋和切碎的小葱,再加生抽、糖、盐,调成平时我们吃的蛋炒西红柿的味道。盖保鲜膜放冰箱冷冻40分钟左右,这一步可以把里面的汤汁凝固,包的时候更容易一些。用这个时间开始和面。




和面就和我们正常和饺子面是一样的,不同的就是加入了之前过滤出来的西红柿汁,用筷子搅拌成絮状,用手揉成稍微软一点的面团,“软面饺子,硬面汤”饺子面我还是喜欢稍微软一点的,刚柔好的面团表面很粗糙不光滑,别着急,盖上盖子醒面10分钟,再柔就很容易就揉成光滑的面团了。


擀好饺子皮之后,再从冰箱拿出冷冻的饺子馅,快速的包,这样才不会漏水,按照自己平时的喜好包就可以了,我包的比较大一点,女儿喜欢吃馅多的。




出锅,上桌,配上6月份的时候先生泡的糖蒜,饺子是淡淡的粉色,味道我就不说了,屏幕前的你可以发挥想象,女儿给的评价还是特别高的。
头伏饺子,今天你吃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