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兔子死了。那只白的。”接到同事“报丧”的电话,我心里一沉。意外?难过?不舍?怜惜?遗憾?说不清内心的感受,反正就像突然得知某个熟识的人突然去世的噩耗似的,心情沉重。我开始胡思乱想,魂不守舍。我一边继续干着接电话之前的活,一边琢磨:怎么突然就死了呢?什么原因?难道是我一下子喂草太多,撑死了?还是盛水的盆子有了铁锈,中毒了?另一只会不会随之而去。他们以幼小之躯熬过了缺粮少草的寒冷冬天,躲过了黄鼠狼的威胁,却没想到会在膘肥体壮之时离开这个风和日暖,水草丰美的世界。难道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不敢想象此时那只“英年早逝”的兔子是什么样子。我害怕死亡,也不敢正眼看那些已死的动物。偶然瞥见惨死路边的小动物我总是如触电一般,从头到脚,浑身发麻。急匆匆掩面绕道而行。
越想心中越是不清静,放下手中的活,下楼处理可怜的兔子。远远看到那只白天静静的躺在笼子里,一动不动。走近,目光忽然碰上那双原本红豆似的发亮如今却变得像死鱼般灰白无神的眼珠。瞬间一个激灵,心跳加速,我急忙转身再也不敢回头看一眼。
几个学生正在打扫卫生,我喊他们帮我把白兔拿出来。不忍心把它随便丢弃在垃圾坑里。我把它深埋在菜园西边一棵高大阴凉的杨树下。那几个学生嘻嘻笑笑说它看起来像睡着了。或许我也该这样想,它永远睡在了温暖的没有风雨的窝里,身边还有大树的看护。埋葬白兔的时候,同事的老公看到了,问我是否给兔子喂过水,是否喂过青草。得到肯定的答案,他说“那必死无疑,夏天的兔子只要给点草就行,不能喂水。”原来兔子之死不是意外,我才是罪魁祸首。无知害死兔子啊!后悔,愧疚,也更加难过。
以前放学回来的时候,我习惯先去看他们一眼。他俩看到我总是瞪大了欢喜的眼睛,直起身子往笼子外巴望。我打开门喂点草,或者拌点料。它们习惯了笼子里的生活,乖乖地从不往外跑。摸摸它们细细的绒毛,身体软软的,柔若无骨,温暖而舒适。现在,我有点害怕,怕,怕那只失去伙伴的灰兔也僵硬地躺在那里。但是,我又不放心,忐忑着去望一望,谢天谢地,它安然无恙。
晚上,儿子躺在沙发上出神,若有所思。然后感叹:“咱们就不应该养兔子,心里挺失落的。原来白兔好好的不觉得怎样,现在他死了我才觉得它是是那么好,人总是在失去以后才发觉东西的可爱。”又沉思了一会,说“你说我奶奶不爱惜小动物,不适合养小动物。我看你没资格说这话。”是啊,我真的是不合格呢。我领养了它们,却没有好好了解他们的食性,只是想当然的乱喂一气。它们能活到今天也算是侥幸。想起朋友送我的四只小蚕,尽管我为它们四处寻觅新鲜桑叶,可还是无法阻止今天一条,明天一条的失去活力。没办法,在只剩下一只的时候我才想起百度。原来蚕喜阴不喜阳,喜暗不喜光,我却偏偏逆天而行,把它们养在透明的餐盒里放在阳台上晒太阳。估计那几天不幸离去的都是被活活烤干的吧。最后的幸存者终于进入到吐丝结茧阶段,又差点被我误以为死了而扔掉。真是命运多舛。
白兔之死让我反思,让我检讨,也让我浮想联翩。养宠物也好,养花草也好,甚至养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既然选择照顾,那就需要做好攻略,学习知识,科学对待。而不是一厢情愿,自以为是地对待。我们的自作聪明也许不是爱而是摧残,是扼杀。
亡羊补牢好过不思悔改一意孤行,改变自己,尊重生命,才是对生命真正的呵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