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探索从未止步
1956年,布鲁姆提出了目标分类学,把认知层次划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作,多年来大家习惯于运用这些动词来撰写学习目标。
2001年,安德森在布鲁姆的基础上把知识分类上实现了飞跃,把知识区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强调事实性知识要重视识记,概念性知识强化理解,程序性知识要理清过程。重新定义了“理解”的重要性:
当学生在为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时,他们方能“理解”,更确切地说,新知识与既存的模式和认知框架要相融合,只有当概念成为这些模式和框架的砖瓦时,概念性知识才能成为理解的基石。
2005年,埃里克森建议采用以观点为中心的概念为本的课程模式,推动学生从事实性知识走向概念性理解的学习。几十年的探索,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课程和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它必须涵盖更有深度的、可迁移的理解。
贰|以概念为本,成为必然的选择
知识为本的缺陷:事实性知识的牢笼意味着我们将被锁定在课程和教学的低层次覆盖模式上。
时代的要求:新的时代,知识以爆炸的指数级别呈现出来,发展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考力和创造新观点的能力,需要更为复杂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发展协同思考的能力。
概念为本的特点:将焦点从覆盖知识和技能,到使用知识和技能以理解概念,以及将概念性理解的迁移来提高教学标准。
概念为本的优势:帮助学生超事实的思考,实现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的迁移,将开阔学生的世界观,帮助他们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模式和联系,并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提供大脑图式。
时代发展的需要:21世纪迫切需要通过可迁移的概念和概念性理解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模式和联系的能力,将知识分类存储在头脑的概念性图示中,以便更为有效地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师们大有作为:教师们要区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弄清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概念性视角,实现跨文化、跨时间、跨情境迁移概念和概念性理解的能力。
叁|案例设计
以七年级的《紫藤萝瀑布》为例,设计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默读课文,圈画词语,补充背景介绍,梳理作者心路历程变化的脉络。
2通过课文朗读和分析,梳理状物写景的角度和顺序【以前会的可以忽略】,理解核心概念:托物言志,明辨托物言志达成的条件。
3.选择校园一物一景,进行托物言志(状物写景、借景抒情)的小练笔,通过互评和教师指导,完成作品的修改和展示。
这一课要知道作者心路历程变化的脉络,写景状物的顺序和角度。
这一课要理解托物言志这个概念,并且形成概念性理解:托物言志要在物和志之间发掘相似点,实现了借物抒情言志的目的。
这一课要能做到:会写托物言志的小片段,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写借景抒情的文章也可以。
托物言志就是一个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可迁移的概念,学生在形成概念性理解的前提下可以进行迁移和运用,形成这样的概念图谱,抒情种类:借物抒情、借理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借事抒情、借史抒情五大类,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结构化。
大概念视角可以改变教学“一英尺深,一公里宽”的现象,引导教学走向深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