诶嘿嘿,奸诈狡猾的我。今天再次犯懒,想等到睡前躺床上再写,然而一晃就马上到12点了。为了在1月12日“写文章”,赶在23:59新建了文章,敲下了最开头那三个字。
今天懒到家了,一点也不想履行每日任务。想想明天还要继续这么做,有点不耐烦。嗯,话说假如我给自己安排了别的任务,可不可以替换掉目前的规定动作呢……好吧,这句话写到这里答案就已经出来了:不可以。不然能叫规定动作么?每天总有当天独有的一些任务,要是这样就能替代固定任务,那还不简单了。
我发现我在某些话题上特别有偏好。比如昨天我有两三个小话题想写,都专门记下来了,但今天的一个念头特别得我心,就完全不想再叨叨昨天的话题了。这也是一种懒啊。
今天中午,和老李视频。拉斯维加斯时间是晚上八九点,我给他看深圳的蓝天和阳光。他提了一句“听说北京这两天都大雾霾”,我下意识地接了一句“那太好了!”(对不起啊,我成百上千的北京小伙伴们 😂)
对于北京的空气和气候,我最近这一年来都怀着复杂的心情。气候我可以照单全收,北方萧瑟的秋冬和爽朗的春夏我甚至还挺喜欢,至少七年下来早已熟悉了那一套四季轮回。但北京的空气则让我如鲠在喉,三四年来一直在有意无意观察,不知何时起北京的雾霾成了标配,蓝天越来越稀罕。我微信朋友圈里北京党晒蓝天的步调越来越整齐划一,一朝天晴,满屏蓝天;而另一面呢,我每年都在广东过寒暑假,某年的暑假傍晚我站在自家天台上,脑子里自动生成一句话:南方小镇,云蒸霞蔚,天天天蓝。
这可就不妙了。当你有意识地去把一件事点明出来,那意味着这事儿已经很稀罕了。我在广东呆了十八年有余,品相普通的蓝天根本入不了我的眼,而那个让我感叹“天天天蓝”的傍晚,只不过是寻常的浅蓝天幕牵几缕微云,再覆盖一层阳光的金粉色调而已。那些在我朋友圈刷屏的“北京蓝天”,与我的中学记忆一比对,不过就是寻常日子的晴天而已,但我身处北京时,看头顶的蓝、手机里的蓝都觉得无比可爱,不拍下来咏叹一番就决然对不起这“大自然的馈赠”。
这胃口好,怎么这么馋?都是给饿怕了啊。
去年春天,我在长达半年的思虑挣扎之后,艰难地做了一个毕业后回南方工作的决定。其实回家的理由千千万,但是对我这种没心肝的人来说,促使我做这个决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简单的“北京空气太差了”。
沙尘暴我不曾经历过几次,而雾霾的印象太深刻:灰暗的天色,一整天云遮雾罩的街道,冬天吸入鼻腔寒冷的、带土腥味的不知名化合物。戴口罩时间长了之后,感觉有一团潮湿发臭的微生物捂在你脸上,在你肺里肺外进出循环;鼻孔呼气的那一圈是闷热的,而脸颊、下唇、下巴逐渐感到湿冷,水蒸气从鼻梁边的缝隙冲出,糊在眼镜上,外头的气温越低,镜片上就越发像要淌下水来;进屋,口罩一摘,耳朵勒得微微发疼,再伸手碰脸,一层湿气粘在你今天化好的底妆上,只敢轻轻拍一拍。
雾霾天的顾虑也很多,一是吸入伤身,二是压抑伤神。偶尔忘戴口罩出门,一推楼门就闻到雾霾的危险气息,心想“坏了,今天要被毒死”,要么不怕麻烦上楼再拿口罩,要么硬着头皮往无边无际的灰白世界里闯。连呼吸都要吝啬着,在精神意志上憋着气,假装不需要氧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