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变化的目的
工作后,身边很多人就不读书了,我是偶尔会摸一下书本的人。起初,我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理解,只停留在勉励人们多读书这个层面上。工作中,偶然认识了一位年长者,从他的身上,我觉察到腹有诗书真的能气自华。这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读书真的能提升自己的气质,因气质的提升,能带来自信。此时,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自信心。
罗胖倡导“终生学习“的理念,其实我没有勇气接受这个理念。因为我上学时书读得不好,学渣一枚,倡导终生学习的人,恰恰都是学霸。我怕”终身学习“这个口号从我口中喊出,会走了样,成了东施效颦。自己花了时间学,却没学到名堂,反而遭到嘲笑,只是在悄悄地模仿。
达里奥的《原则》一书中,把终生学习看成是进化的一种手段。进化,是存在于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我欣然接受了“进化“这种说法。正如,以前读书的时候没能把书读好,我羡慕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人,读书是为了让自己朝着好的方向进化。
最近,想到了一个词来形容自己读书的目的——修缮。我上初中的时候,成绩不好还有点皮,到最后所有任课老师都嫌弃我。读完初三,退会到初二复读,废了好大的劲才考上高中。高中阶段,考过两次倒数第一,暗地里也参加了不少补习,依然成绩糟糕。高考分数不理想,上了一所大专。入校后,我发现新生生源一半来自普高,一半来自职高。职高就是初中升学考试随便考多少分都能被录取的学校,我当初正是不愿意和职高的学生混在一起所以才选择复读。如今,绕了一个大圈子还是避免不了与这群人混在一起,内心倍感失落。在我眼中,能考上本科的人都是头顶有光环的人。话说回来,上学时没能把书读好是缺乏耐心。如今,读书是为了修缮自己不好的地方,让自己对自己更加满意。
读书的态度——质与量
去年,战友们纷纷精读《财富自由之路》,最近战友们又死磕《原则》。这两本书我都读过,读过一遍之后,的确觉得这些书读一遍是不够的,应该在读第二遍、第三遍,可重读的时候,却惦记着那些买回来还没有读过的书,这些书同样有阅读的价值。拿起新书时,又觉得读过却尚未读懂的书不该就这么扔下。假如,读书的质与量只能选其中一个,我会选哪一个呢?仔细想了一下,多看几遍《财富自由之路》和《原则》,有助于读懂其内容,要把这类书读透得花多长时间呢?我心理没底,这样的话一年能读完几本书,就更没底了。如果一年能读完50本书,看到自己读过的书堆得蛮高,心理会有满足感。先从量下手吧,为此纠结,其实还是耐心不够,尚须磨练。
读书的态度——只字不提差与速读
笑来老师提倡“只字不差地阅读“。首先,我认可这种读书态度的,但事实上我并没有完全做到。阅读时遇到外国人的名字,读起来比较绕口,自己也不了解这些人,就直接跳过了。我测了一下,只字不差地阅读,一个小时我大概能读完27页左右的内容,一天花3个小时阅读。这么算下来,一天也就看个90页的书,一本书平均400页左右,一周才能看完1.5本书。更何况,我也并不能保证每天花3个小时在阅读上。许多达人声称一年看完100本书,甚至200本书。俞敏洪曾说,尽管他再忙,也做到平均3天读完一本书;巴菲特声称,自己一天常常阅读500页的内容……他们的阅读量,夸张到让我不敢相信。我想:人不可能一天只是阅读吧,还得工作、还得运动、还得享受生活,阅读也不是学习的全部,还得写作、还得听课、还得交流。遂,我对只字不差的阅读产生了怀疑。
只字不差地阅读为的是方便理解文章的内容。一些人名、地名自己从未听过的,只字不差地阅读不见得就能有所了解,当然也有可能因为只字不差地阅读而增加一些了解。追求阅读速度忽略一些人名地名,使得在阅读其他内容时,也忽略掉个别字,搞不好就弄错了文章所表达的意思。
同时,我也有这样的体会,为了加快阅读的速度,眼睛扫视的速度更快些,脑子里默念的速度不能完全跟上眼睛扫视的速度,但也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停下来仔细阅读时,没想到快速地阅读,对意思的理解也没出错。我推断:脑子里的默念是意识层面发出来的,意识处于大脑皮层;眼睛扫视可能是潜意识层发出来的,潜意识层处在大脑中间位置,处于血液先到达的位置。通过眼睛扫视潜意识会被触发,理解阅读内容吧。这可能就是没能完全默念出来也能读懂内容的原因吧。
这只是我对目前的阅读速度不满意,就此否认只字不差地阅读,为时过早。
一本书,不可能读完之后,就完全理解并掌握。质与量把控,理解程度与阅读速度的把控,需要自己经常去调配,这是一种艺术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