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6 日,李宁品牌与中国奥委会签约仪式的一张合影,让全红婵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让李宁陷入了一场公关危机。
在这张合影中,全红婵被安排在了边缘位置,而刚在跳水世界杯夺冠的陈芋汐则站在了 C 位。这一画面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认为李宁 “冷落” 了全红婵,纷纷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不满,甚至引发了一波退货潮。李宁真的做错了吗?这一事件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商业与体育的复杂关系?
全红婵自东京奥运会横空出世以来,凭借其惊艳的跳水表现和质朴的性格,迅速成为全民宠儿。她的 “水花消失术” 征服了无数观众,其商业价值也随之水涨船高。据网上消息,李宁以高额代言费签下全红婵,这一举措被视为品牌营销的妙棋。签约后,李宁青少年产品线营收暴涨 210%,联名款卫衣 3 分钟售罄,全红婵同款运动袜一度断货,她强大的带货能力有目共睹。
然而,随着全红婵进入发育期,身高体重的变化给她的跳水动作带来了挑战。在近期的比赛中,全红婵连续三场失利,成绩出现波动。以 2025 年 5 月 3 日的世界杯总决赛为例,她招牌动作 207C 的失误率从 92% 跌至 58%,最终只获得亚军。成绩的起伏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她的商业价值,在商业活动中,成绩往往与咖位挂钩,这也为此次 C 位争议埋下了伏笔。
从商业角度看,李宁选择让冠军陈芋汐站 C 位并非毫无道理。陈芋汐在 2025 年世界杯单人十米台项目中实现三连冠,平均分超 430 分,较第二名高出 20 分以上,竞技表现极为出色。对于品牌而言,与冠军合作能够强化品牌与胜利、卓越的关联,符合市场逻辑。而且,李宁此次签约的是中国奥委会,活动是与整个奥运代表团的合作,在这样的背景下,突出当下赛事中的冠军,从品牌宣传的角度有其合理性。
而李宁与全红婵签的是长期代言合同,也并非一锤子买卖。全红婵虽然近期成绩有波动,但她的国民影响力依然巨大,其成长潜力与品牌理念契合。李宁官网至今还挂着全红婵的巨幅代言海报,说明品牌方并未完全忽视她。李宁或许认为,一次活动的站位安排,不会影响双方长期的合作关系。只是公众的愤怒确实给了李宁一个出奇不易的打击,一张照片引发的公关危机,估计李宁完全没想到!
品牌宣传,李宁有自己的商业考量,但公众的愤怒很强烈。一部分原因在于李宁此前对全红婵的营销方式。品牌曾以 “爷孙情” 来营销全红婵,全红婵亲切地称呼李宁为 “李伯伯”,双方互动频繁,让公众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连接。4月13日跳水世界杯加拿大温莎站女子单人10米台决赛中,全红婵以 407.55 分获得亚军,当时李宁还曾专门为失利后的她设计 “亚军海报”,文案写 “虽败犹荣”,然而,北京总决赛上全红婵再丢冠后,李宁的态度似乎急转直下,这种前后的反差让公众难以接受。
不可忽略的是,全红婵的国民影响力远超单纯的成绩范畴。她的 “寒门逆袭” 故事打动了无数人,公众对她的喜爱包含了对其个人奋斗历程的认可。在公众眼中,全红婵不仅仅是一个运动员,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李宁的 “C 位选择” 被解读为 “重成绩轻人气”,伤害了公众对全红婵的情感,也让公众对品牌的价值观产生质疑。
在此次事件中,李宁的公关应对也备受诟病。事件发酵后,李宁未第一时间回应,给了舆论进一步发酵的空间。在社交媒体时代,品牌的一举一动都在公众的监督之下,公关响应的迟缓与不当,让李宁陷入了更大的信任危机。退货率激增 ,股价暴跌 ,说明此次事件对李宁品牌形象的严重冲击。
全红婵 C 位被取代事件,李宁或许也难言对错。从商业运营角度,品牌有其选择冠军突出宣传的逻辑;但从品牌情感维系和公关处理上,李宁显然存在失误。此次事件也提醒所有品牌,在商业利益与公众情感之间,需要找到更平衡的支点。
体育明星不仅仅是商业工具,他们也承载着公众的情感与期待。品牌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应珍视与明星、与公众建立的情感纽带,否则,一时的商业决策可能引发难以挽回的品牌危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