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个月,孩子的世界里都要听他的,妈妈在生完孩子以后,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物质,心理上会无条件地爱孩子。
如果3个月内这个妈妈由于某种原因情绪受到转变,没有正常分泌本体胺。那么父亲就要承担起来,照顾孩子,保护妻子。
孩子在这个阶段成长环境不好的话,希望没有得到无条件的接纳时,直到他找到那个重要他人为止。
到了小学,他会去找小学的老师,到中学很早谈恋爱,带着这个期待结婚。等到结婚,他也会一天到晚一直询问,到底在你生命中我排第几?我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很任性如果我很坏很糟糕,你还会那样爱我那样对我吗?他会一直不断地去寻找一个答案,这会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很多问题。不能够做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有那么多困扰。
4个月到3岁,孩子想要分离,想办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且孩子永远不知道如何独立。3岁以下的孩子是不知道什么是“我”的,认为和妈妈是共生的。如果他安全感吸收得越多,越会分离,他会一直不断地试验,然后他会一直不断地离开,回来,离开,回来。从整个的4个月一直到3岁,一直会做这样一件事情。

可怕的两岁。这个时期孩子任何时候都围绕妈妈,妈妈都要反应并帮助他,而且他总是不同意他人的帮助。这个时候,他最常讲的,就是两个字:不要。如果你一定要帮他,他会反对你。这些,都是因为这个孩子正在挣扎着想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2-3岁时需要格外提醒的就是不要放大威胁。孩子生活经验匮乏,对什么东西都充满兴趣,不太了解水、火、电、煤气、攀高等危险因素的存在。如果大人毫不在意,那孩子是危险的;但是不能过分保护,让孩子适当的尝试,用各种方法让孩子了解到危险,而不是严厉的禁止。
比如,热水,可以在饮水机上烫一小下;比如电,可以创造一个条件让孩子触摸不危险但有足以让孩子不舒服的电流。

(2~3岁)探索事物与人的关系(执拗期)
孩子2岁以后,研究的重点逐渐从物质的表面转向物质的功能、事与物的关系。这时,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法则还不能理解,但又有强烈的兴趣,所以,进入一个很难受的阶段,以为世界围着自己转,但却常常遭遇挫败,为此,他们会大哭大闹。在大人眼里2~3岁的孩子经常表现得特别不可理喻。
比如妈妈帮小强把饼切开,小强却哭闹着让妈妈把饼变回去,回到刚才,怎么劝都不听。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经验,但经验又过少,这就造成了他们的执拗,也就是进入执拗敏感期。
经过很多次碰壁以后,儿童才会逐渐懂得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人之间的关系,知道哪些是自己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可以改变的。
碰到孩子固执己见时,家长无论是发火、说理、贿赂,效果都不会太好。此时最好就是就是倾听孩子,平静地等着孩子发完脾气,对他们表示同情,但告诉孩子事情就是这样,爸爸妈妈也没有办法。积累一些经验之后,孩子就会发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执拗的情况就会大大改善。
3~4岁孩子如何挑选幼儿园
选择幼儿园,要根据孩子的个体特征,选择最适合、最能促进自己孩子身心发展的。同时,要兼顾家庭经济条件、空间距离,以及家庭成员的意愿。违背家庭主要成员的意愿,则可能会牺牲家庭的和睦,影响孩子情绪。
有一个家长以举家之力送孩子进了最好的幼儿园,感觉自己为了孩子,什么都值得。孩子偶尔懈怠,不想去幼儿园,家长感觉一片苦心被糟蹋,严厉批评孩子,孩子就更不愿意去幼儿园了。
好的幼儿园,通常满足以下几项指标。
1,教师必须对自我提升感兴趣。
2,有适合儿童工作发展的硬件设施。
3,有很好的安全保障。
4,怎么做才能避免孩子抗拒入园?
在孩子入园前,家长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当选定了自己认可的幼儿园之后,不要进行过多的想象。不要将自身的焦虑情绪传导给孩子。如果是爷爷奶奶帮着带孩子,也要注意帮祖辈调适心情。对孩子来说,如果前期处理得当,孩子不会在对幼儿园产生印象之前产生离别的焦虑。
为了确保孩子入园顺利,可以在入园前给孩子讲述故事,帮助他练习处理可能遇到的问题,怎么吃饭,怎么睡觉,怎么上卫生间。然后,带孩子做初步的体验,进行角色扮演。之后,带孩子去幼儿园实地参观。不要只用滑梯、蹦床之类的吸引孩子,以免孩子对幼儿园产生错误的印象,入园之后失望。
怎么处理入园之初的分离焦虑?
适度的分离焦虑是很正常的表现。如果孩子没有任何分离焦虑,才是联结不正常的表现。这时候,父母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焦虑、悲伤的情绪,承诺准时接送孩子并恪守诺言。父母要和幼儿园老师合作,而不是暗中对抗,使孩子平添紧张感。
孩子缺少朋友怎么办?
家长可以请跟孩子性格相似的小朋友来家玩,在家里孩子气势会壮一些。等孩子有了一定的合作基础,再请性格不同的小朋友加入,逐渐增加复杂度,培养孩子的多向社会能力。孩子追求友谊的早期,会自发地使用物质去交换,家长不必太过担忧。慢慢地,孩子就不再用物质交换,而练习用感情赢得友谊。只有孩子这样的行为持续过久时,才需要家长予以正确引导。
在孩子因为交友而大发脾气时,家长最好不要被影响,先搞清楚状况,再思考应对策略。

(4~5岁)探索他人心智时常见问题:撒谎、偷东西,试验力
孩子撒谎分几类:
一是探索他人的心智。孩子4岁左右广泛和他人互动,他们会发现别人内心想的东西跟自己想的不一样。于是,他们尝试告诉别人一些并不存在的事情来试验别人是否能察觉。他们还可能会拿走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看别人是否会发现。如果家长指责孩子撒谎,那可能会破坏孩子探索的本意,并且注意到撒谎、拿别人东西这件事,对此乐此不疲。
这时,家长应该给孩子几个月的探索期,之后,需要让孩子意识到他的谎言不成立,会被人拆穿,慢慢地,他就失去撒谎的兴趣。注意,不要真被孩子骗到,否则,会让他体会到极大的愉悦感,继续撒谎。
二是孩子故意捉弄别人,有时候是出于检验友谊的目的,这时,家长要告诉孩子他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什么。
三是孩子遇到困境,为了保护自己而撒谎,家长这时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如果家长给与的环境太过恶劣,就会促使孩子撒谎。
孩子欺负人怎么办?
在孩子的群体中,会有些人显得比别人强壮,比别人智慧,因而被其他孩子欣赏和羡慕。当其他孩子感觉到自己也有些力量时,就会去试验这个力量,招惹比他弱小,或相当的人。当他因此遭受批评之后,会回家抱怨。女孩则通过搞“儿童政治”来进行试验较量。
这时候,家长首先要弄清楚孩子抱怨背后的真实情况,到底是被欺负了,还是欺负人了。如果发现他在试验力量,安抚好对方之后,不要过度地指责孩子,但是必须要给孩子的行为一些指导。
传授孩子一些自己的经验,把孩子的设想和挑战的方式引向文明和智慧,缩小暴力和攻击的倾向。平时,家长可以跟孩子平等地聊聊天,问问他之后想要采取什么方法解决某个问题,针对那个问题,和孩子一起讨论出方案,给孩子阅读一些群体关系主题的故事,为孩子接下来的发展带来信心。同时,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工作,供孩子来探索。
另外,4岁-5岁的时候,他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
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社会上之所以出现很多男同性恋,很多都是与父亲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导致的结果。让父亲肯定他,赞美他,孩子就会顺利走过这段时期。
这个阶段孩子的探索欲望开始形成,如果有父亲,孩子就不会怕了,他的探索欲望就会得到加强。反之,他就会胆怯懦弱退缩,他的探索欲望就会受到抑制。
从四岁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建立,孩子开始有“我”的概念了,也就开始有记忆了。这个“我”又是相当稚嫩的“我”,在自我认知和评价方面非常地依赖他人,非常需要他人的赞美、肯定和认同。

(5~7岁)文化学习时常见问题:要尽早让孩子发展某些特长吗?
孩子五岁左右时,探索会慢慢脱离物质本身,开始对人内在的想法、感情是怎样被表达出来的感兴趣。这个时期,他们不可阻挡地对文化学习发生兴趣,写字,画画,唱歌,对这样的表达非常痴迷。
如果此前没有被成人逼迫着学习过,他们会天然地对对符号产生兴趣,只要有机会就去探索。如果有很好的音乐欣赏、绘画欣赏、戏剧欣赏指导,孩子很快就会发现这些艺术行为是如何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也会试着用同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
但是,应当注意,当把这些介绍给孩子时,需要将这些语言所表达的内涵和创造者当时的想法一起介绍给孩子,在他们最初练习使用这些精神玩具时,不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向技术和知识。孩子天然地对学习和发展有着强烈的兴趣,反而是我们的逼迫,会使孩子丧失学习探索的热情。只有学习带来的愉悦,才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幼小衔接是必要的吗?
适当的幼小衔接主要不是学习内容上的提前训练,而是生活模式和学习模式改变的先期熟悉。
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形态区别很大,幼教的任务是人格建构,孩子在幼儿园和群体以及老师全日制相处,深入参与到彼此的日常生活起居,老师引导孩子工作、思考。小学的任务是能力和知识体系建构,采用按课时授课制,讲究纪律和具体的学习目标,孩子有必要在幼儿园预先接受这些改变的预演。
五岁之前,孩子用身体学习,小学需要安静地坐着用大脑思考。五岁之前,孩子用动作表达,提到蛇可能会模仿蛇的动作,但小学需要抽象地学习蛇这个字。这些模式的转换,也要在幼小衔接期间完成。
孩子不愿意谦让怎么办?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判断和选择,孩子如果没有自我的立场,就容易让别人替他做出选择。
人的自然生存本能,和动物没有太大分别,在生存环境中遇到冲突时,会选对自己有利的解决办法,这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基础。正是因为这样的本能,当有人公而忘私,舍弃自身利益时才那么令人敬佩。人们争相传颂,正是因为那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如果在孩子展开本能,完成自然本性的时期,家长就一味要求孩子孔融让梨,可能会让孩子生存能力降低。如果孩子一直需要违背本性,服从大人的要求,慢慢就会把外界的权威作为自己判断选择的准则,失去自我。当他们面临邪恶权威时,就会不加判断地助纣为孽。
所以,我们应当首先帮助孩子完成符合自然本性的建构,使孩子获得良好生活的能力,使孩子先获得安全感,然后,在安全感的基础上构建利他的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