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上路都是有原因的,时光飞逝,生命短暂,要确保踏上的这条路有意义……

读书无关刻苦——不过是一个全身心投入生活的人在遭遇真问题后的不懈寻求罢了。
没有真诚的生活,没有真正的问题,所有的阅读都只是消遣而已,和追剧打麻将没有什么区别。
无论心中对美好有多么强烈的渴求,只有眼下的生活才是触手可及的,是最真实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愚人曰:以夏观之,今人之“学”,岂非舍本逐末乎?
以下摘自一天上好两节课的日子真幸福:
似乎我想彻底地超越肉身,寻找生命的真谛;想超越日常生活,虚构一个彼岸的王国。
所以在外人看来的平淡日子里,其实我承受着内心的煎熬:一边是对平淡生活的不满与诅咒,一边是对任何虚伪价值的反抗,从而试图从虚无中自己闯出一条有意义的人生道路。
就这样,直到某一年,突然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就是在普通教室里上课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一种成就,一种快乐,甚至,就像是一种可以规划的幸福。
但好课却不是约会,真正的好课总是一场厮杀,学生在心底里渴望着你能劈开他们的脑袋,从而逼迫他们更新自己的观点——当然如果允许学生自由地表达,他们也经常会反过来启发教师,从更有趣的角度,让教师重新理解自己认识了一辈子的事物。
上课,我们就是在制作意外,并期待超过准备的“意料之外”,这是学生潜意识里对一堂好课的渴望,更是我们经验深处,知道什么时候学生和我们都越过了自身,抵达到新的山峰。
虽然如此,除了把课堂理解为相声和笑声,谁也没法决定真正的好课一定在今天出现,谁也不能保证,这一天郑重准备的见面,会不会惨淡收场。
这才是比艺术更高的艺术。会死亡的才是生命,会失败的才是创造;美好的课堂,需要虽精心准备之后,依然向着未知开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