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我的自行车后轮胎没气了,问了几个修车摊都说,不修了。后来怀疑小橡皮坏了,在胖子超市花了两块钱买了一根小橡皮,换了之后,还是不行,又趁修车的没事,花5元钱补了后轮胎。夏天到了,后车轴又磨损得厉害,妻子要去修,我说,关键是没有人愿意修。还有电风扇拿出来,插上电源,却不转,仔细检查,转抽在动,应该没坏,可能是叶子插得不对,经过老婆多次调试,终于转了起来。其他几台电扇,或多或少都有点问题,比长城电扇,四十多年了,摇头坏了,就不用摇头功能吧。实在坏了再扔吧,就这样一直坚持了四五年了,还在贡献它的风力呢?你舍得扔掉吗。
家里有个电饭锅,煮饭的功能坏了,到电器维修点都说修不了,但是煲汤,煮肉的功能还好好的。现在要烀个牛肉羊肉什么的还能继续发挥作用。
日常生活中,好多家用电器有时只是个保险丝断了,有时只是个电容坏了,在电器来说,就如人感冒了一样,都是小毛病,修一下照样使用。但由于多数人不懂电器,一坏便以为彻底不能用了。比如电风扇,买一只也要不了几个钱,修一下有时费用比买新的少不了多少,况且修好了也还是个旧的,不如买个新的省事。有些人甚至不坏也要换。
20世纪70年代,大部分人家穿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三拣老二的,老二拣老大的,老大可能拣表哥表姐的。家里的东西坏了,比如锅漏了,碗裂了,盆破了,都有锔匠人上门锔,哪怕是屋漏了,父母亲都是要修要补的,没有一坏就换的。
不知何时,好些靠“修”吃饭的师傅们,一个个就关了修理铺。比如许多修自行车的,在电瓶车流行后,就升级修电瓶车了,自行车不修了。
儿子成家后,凡是家里坏了的东西,大都是一个字——换。家具坏了,换。电脑坏了,换。餐具旧了,换。衣鞋过时了,换。汽车旧了,换。换新的方便、简单,扔旧的毫不心疼、毫不犹豫。反映出来的,不只是经济承受能力的问题,而是生活理念不同。我们老一辈是修的一代,现在的孩子们是换的一代。
生活中,有些人不如意,就想换一种活法。工作不如意,就要换一个工作。老公不如意,就想换老公,妻子不如意就想换妻子。老一代人离婚很少,现在,离婚很多。
其实,无论换什么,都要付出代价的。离婚后,重组家庭生活质量,未必会有多大的提高,有的发现还不如以前,于是又换,翻来覆去,人生过去大半。
生活没有尽善尽美,尽管人人都在追求。不完美就要换一种活法,有时会把原有的美也一起丢失了。不完美的地方,可以通过修的方法,使其尽量美好。例如夫妻过日子,要通过理解、包容、忍让、妥协,慢慢到达和谐美好的境界。如果一看到对方的缺点,就想到换人,可以肯定,永远也不可能拥有美满的婚姻。
能修不换,简单的生活经验,其实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