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罗尔》
这部电影叫《卡罗尔》,此刻我还没有看完,但一个词在我脑子里不停转,我得把它说出来才舒服,这个词叫腔调。
印象中最早听到这个词好像是经周立波之口,他说上海人有腔调。,唯一一次上海之行我就觉得那里外国人挺多、挺热情的,上海口音挺怪的,看不到什么腔调。后来非常浓烈的感受到腔调,是在看一部美剧的时候,叫《广告狂人》,这部剧我看了两季,全局就是洋溢着大大的腔调,各种东西都非常考究,那种感觉不是说是钱堆砌出来的,而是一种阶层的生活习惯,一种固定的生活方式,一种自然的、形成共识的审美。那种feel让我着迷。
后来感觉到一个词和腔调有点关系,叫仪式感。好像学会在生活中寻找仪式感,就能觅到腔调。观察一段时间,有点道理。其实有时候,生活并不是生活本身,它需要仪式才能变得与众不同,令人着迷和回味。济南中学附近有一个烧烤摊,叫喜洋洋。我们几个高中同学晚上撸串习惯去那里,那里最吸引我们的,不是串,而是炒卷心菜。前天下大雨,我们又去吃,照例点卷心菜,但是第一口就感觉味儿不对。后来发现换厨师了,换成小红了。不行,来了,就一定要吃正宗的。几经搜索,我们找到了喜洋洋厨师长小蓝,让他又炒了一份。尝一口,恩,是这味儿。同样的卷心菜,各种材料的使用不同、比例不同,最后的味道就差异巨大。同样的世界,或许都是三点一线的生活,不同的仪式,生活就会因此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腔调。腔调无好坏,但是要有,它会包裹你,成为你,吸引同样腔调的人到你身边,让你幸福。
当然寻找仪式的过程需要勤劳,吃饭,一道菜要吃饱是一个目标,吃好又是一个目标,出门,穿衣蔽体是一种选择,帅气美丽又是一种选择。这之中的用心程度是不同的。衣着邋遢的人总是瞧不上盛装出门的人们,他们会说,生活中没有那么多观众,何必呢?自己活得舒服就行啊。生活中最重要的观众就是自己,你整装待发、郑重其事的出门拥抱世界、迎接生活,生活也会把第一缕阳光送给你,最起码自己照镜子的时候,可以满意的笑得阳光一些。
最后说说影片女主,凯特·布兰切特。真的是戏精,一言一行,一动一静,都是那么婀娜,有腔调。她并不是那种标准的美女,但是冲你一笑,周遭的世界便开始融化,融化成空白,世界里只有她。她就好像女版的摩根弗里曼,有演技,又没演技,无形。期待他俩演对手戏。
接着看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