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历史上的信息革命 ——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后感之五

历史上的信息革命 ——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后感之五

作者: 目难 | 来源:发表于2018-04-15 22:10 被阅读72次

信息获取方式的重大变革,是一股极大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面对未来更将如此,触发科技、生活方式、社会进步、经济腾飞等领域革命性影响的,是信息的获取方式和组织的经营模式。


第一次的信息革命,是文字的发明。有了文字,人类有个互相间交流的基础,也促进了大脑的思考。我们能够在文字的帮助下,从历代祖先的智慧中汲取营养,进而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人类文明才得以不断进步。

第二次的信息革命的标志是手抄书的发明。手抄书能更丰富的传播人类的思想,但因为成本太高,且数量有限,传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大部分著作都是靠口口相传得以流传的,也因此而出现很多不同版本。

这就有了在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间,由蔡邕等多位著名文人用隶书八分体在石碑上书写了许多经书, 然后由石匠刻制,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石刻刻有7部完整的儒家经典著作, 刻在46块石碑上,共20万字。听说当时很多读书人都去石碑上拓书,把石碑上的字都拓没了。

中华文明也是在这样的信息传播中和文化传承间不断孕育出来的。


1450-1455年间,印刷机和雕刻术的发明拉开了第三次信息革命的序幕。印刷机的发明,大大降低了图书的价格,让普通百姓都能买得起书,让信息的传播更加迅捷。

印刷对当时的教会统治的影响是巨大的。没有印刷,犯上作乱者只能靠一张嘴宣传,音响的范围和速度都非常有限,只能限于当地,很快就会受到镇压。

1517年10月31日,在德国一个偏远小镇,马丁。路德将他的95条论点钉在教会的门上,他的本意只是想在教会内就传统的神学引发一场辩论。但是,未经路德同意(而且他可能也不知道),有人立即将这些论文印了出来,并免费散发到全德国,然后传遍整个欧洲。这些印刷出来的传单点燃了宗教风暴,最后形成宗教改革浪潮。


仅仅20年后,随着当代作家出版的书籍开始破土而出,印刷品的文字也不仅限于拉丁文,而是各国文字。这让信息的传播更具时效性。印刷业者逐渐沦为普通工匠,出版商逐渐成为了社会的贵族,他们及其公司关注的不再是信息技术里的“技术”,而是“信息”。

1950年,当电视机第一次席卷美国时,人们普遍认为它将成为印刷版图的终结者,然而到目前为止,图书及“面向大众的专业化杂志”的发展速度仍旧迅猛。图书及杂志在提供信息方面的作用并未被电视取代。


现在,印刷媒介已经开始利用电子渠道。信息的市场变得空前的活跃,人们通过各种互联网渠道获取信息。信息的内容和速度都变得不可控制,也可以说,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扁平化,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面向全世界发出同等分量的声音。影响信息传播的将不再是技术,而是信息的内涵。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和个人,面对新的信息革命,我们不再需要将精力放到如何努力探索获取信息的渠道上,而是应该学会如何组织信息,使信息成为我们重要的资源。

信息将成为我们的重要资源。对于大学生,如果还是以完成大学学业、获取大学知识为目的来学习的话,必然会落伍的。同时也会很困惑,认为自己大学学习没有用,因为学到的很多都是过时的知识。

怎么能保证不落伍?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担心。看了本书这章的内容,我对信息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触动着自己来思考这样的问题,在忙碌的日常工作中,是否抽出了时间来收集各类信息。其实获取信息已经没有渠道的障碍了,组织信息、整合信息,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这是关键。

通过大学的学习,如果我们能掌握一定的主动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方法,必将受益终身。这也是我们能够立足职场的必备能力。

作为大学的老师,我们应如何教导学生来获取这样的能力呢?以目前的教学安排,我们无法回避的是,我们仍旧以知识传授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如果我们知道了学生应该学会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方法,那我们就应努力传授或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练习这样的方法。

也许在意识到了这一点后,我们就会开始尝试吧,把获取信息的方法教给学生。那整合信息的方法又如何教授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上的信息革命 ——21世纪的管理挑战读后感之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fvj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