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熊孩子养成记 之“自由”的边界在哪里?

熊孩子养成记 之“自由”的边界在哪里?

作者: 查理小熊 | 来源:发表于2017-06-15 14:23 被阅读0次

看完《欢乐颂》的,发现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原生家庭”。

我们这一代人匮乏感太 重,几乎都是在父母不自觉的“控制”和“恐吓”下长大的:

再不吃饭,狼就把你叼走了。。不好好上学。。长大就没工作。。。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再不听话,隔壁老王警察就来了。。。

因此,当我们成为父母后,头脑中的限制性信念也特别多,以至于常常冒出“木马程序”:

太自由了失控怎么办?

太娇惯孩子他不听管教怎么办?

养出熊孩子怎么办?

即使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关于教育的理念:

孩子自带“精神胚胎”,有自己的内在秩序;

爱是无条件的爱,即接纳孩子的任何情绪而不带评判;

自由=全然的信任+放手+相信孩子解决事情的能力。

然而在生活中我还是遇到过很多家长跑来问我:给了自由孩子还是不自觉怎么办?“万一不小心养出个熊孩子怎么办”  —— What? 用“爱和自由”的理念养出一个熊孩子?。。。这,真的只能摊手。

给孩子太多自由真的会造成“熊孩子”吗?

首先,让我们来厘清一下“自由”的概念。

关于自由的定义:

对于儿童,自由就是可以按他自己的意愿活动。

对于人来说,自由就是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可以按自己意志来满足生命的需要。

所以,敲黑板:自由的边界和前提是“没有影响到别人”。

因此,当孩子自由活动没有妨碍到别人时,教育就是一种“越界”。

比如有一次我在漫咖啡看书时,一个小男孩不住地上蹿下跳,但是他没有影响到我,也没有制造太多噪音,只是一个人不亦乐乎地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世界。可是孩子的妈妈一个劲儿对男孩说“快坐好”“别影响别人”,最后小男孩不情愿地坐在了妈妈身边。。妈妈的这种“管教”其实只是一种自身焦虑的投射。

自由也不等于妥协。有些父母也许出于自身原因,为了回避亲子冲突,不敢拒绝孩子。比如说孩子向妈妈要手机,妈妈本来不想给却又受不了孩子的吵闹,无奈把手机给了孩子,然后在孩子面前不停地唠叨。。。这不是自由,而是教育中的软弱与放任。

第二,说说“熊孩子”养成记

如今在公共场合一言不合就撒泼,一言不合就欺负更小宝宝,甚至走出国门毁文物的“熊孩子”在新闻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每次一出现这样的新闻,大家就会呼唤“教育到底怎么了”—— 在大多数人的观点里都会认为:熊孩子都是“惯”出来的。

其实恰恰相反,熊孩子之所以成为熊孩子,就是因为他得到的不是“爱”而是“溺爱”,他得到的也不是自由,而是从来没有被“看见”。

分析一下最有可能出现“熊孩子”的家庭。

第一种家庭是用批评控制孩子:父母的教育以“严厉,压制,不允许”为主,每犯一次错误,家长都不断强调规则和道理。在这种家庭里,孩子的感觉是被漠视和打压的,他只有服从。但是愤怒感是压制在心里的,总会有一个渠道会释放。

这股愤怒向外攻击:就可能是在公众场合的大吵大闹,也可能是在同学相处时的攻击性,发生言语或肢体上的冲撞。成为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

这股愤怒如果向内攻击,就会容易焦虑、胆小、缩手缩脚、内心充满恐惧。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打破命运。比如《欢乐颂》里的关关,她就总是极力压制自己的情绪,活得小心翼翼。

再比如极端案例如药家鑫。平时不声不响,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对父母的高压管教充满恐惧,但一旦冲突爆发就有无法抑制的愤怒,发生“激情杀人事件”。

很明显,在这类家庭中,规则仅仅是用来维护家长的感受。而规则如果只掌握在一方手里,那就是权力,是权威。总有一天会带来反弹。

第二种家庭是温和而坚定地控制。这样的控制方式更隐蔽。

比如用赞美控制。这一点很多家长很难理解。我们知道批评是一种评判,其实赞美也是一种评判,背后的潜台词是“我希望你能变得更好”“我希望你能变成更优秀的你”。这就是一个“永远都想要更好、永远都不接纳现在”木马程序。

在每次获得赞美后,孩子都会努力做得更好,来争取第二次赞美,否则就会担心得不到父母的喜爱。。久而久之,父母的爱就会变成一种有条件的爱。孩子也容易变成“抑郁的好孩子”

为什么优秀的孩子往往承受不了挫折?因为外在的赞美使他们失去了与自己“感觉”的联结,无法建立自我评价体系,情绪容易受外界波动,一旦遇挫或者发生环境改变,就容易想不开。

再比如用溺爱控制——看似是无条件的满足孩子,其实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而大人之所以溺爱孩子,很可能是在满足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匮乏自我。比如什么零食都让孩子吃,很可能是自己内心很想吃的需求通过孩子来实现。

溺爱会导致父母和孩子没有边界,因为孩子不会顾忌父母的感受,只会无止境的索取。这样的孩子也不明白和他人的边界在哪里,无法掌握人际交往中的分寸和尺度,就会造成在社会或在学校与他人的沟通障碍。

第三, 怎样才能避免培养出“熊孩子”或者“抑郁的好孩子”?怎样才能理清教育中爱和自由的边界?我列出了以下清单:

1.对孩子有一种无条件的爱,即对孩子情绪有全然的接纳。

父母之所以为父母,“心理尺度”是远远大于孩子的,父母的“情感力量”可以包容孩子:当孩子哭的时候,生气的时候,愤怒的时候,难过的时候……我们可以平静的接纳或等待孩子自己消化自己的情绪,孩子才会在家庭中获得安全感。

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证明在父母的心中同样有一个脆弱的小孩,父母得先正视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只想到问题出在孩子身上。

2.建立有“情感流动”的规则,即制定规则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双方的感受。

家庭一旦有了情感的流动,孩子才会发自内心的遵守规则,从而建立起爱和自由的边界。

只有表达真实的感受才能使情感流动起来。父母可以在自己忍受不了的时候告诉孩子“再这样下去我也会生气”然后走开,去消化自己的情绪。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表达情绪的权力,但同时我们也需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3.当孩子自由活动没有妨碍到别人时,闭上我们想给建议的嘴。

4.如果赞美有目的,则赞美无意义

5.批评会带来防御。严厉教育会带来孩子的防御式攻击。

6.“示弱”也是一种平等,是在引导孩子学会共情。

7.真正的自由必然是在全然信任中,建立平等的规则。

8.任何时候,请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以及培养孩子敢于承担后果的勇气。

一个人必须是自由的人,才是自觉的人。

一个人必须有舒展的成长空间,他才有能力去选择他所需要的。

正如蒙特梭利所说:“自由是一种藉由教育的帮助,而使潜在的导引力量得以发展的结果”。

好的教育永远是爱,而不是控制。

“此文章为 古繁教育  原创,特此声明!”

相关文章

  • 熊孩子养成记 之“自由”的边界在哪里?

    看完《欢乐颂》的,发现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原生家庭”。 我们这一代人匮乏感太 重,几乎都是在父母不自觉的“控制”和...

  • 熊孩子养成记 之“自由”的边界在哪里?

    看完《欢乐颂》的,发现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原生家庭”。 我们这一代人匮乏感太 重,几乎都是在父母不自觉的“控制”和...

  • 熊孩子养成记(四)

    那些“熊孩子”养成记 4、家中有边界,在外有分寸 孩子会跟你开玩笑吗?是否允许孩子跟你适度调侃呢?对于有些父母来说...

  • 熊孩子养成记

    文:97的方菇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帖子内容来自19楼 在19楼看到了这样的一则新闻,5月20日,一位...

  • 熊孩子养成记

    自我反省:我本身就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没吃过苦,没受过罪,没有见识过生活的无奈。自身的格局就很小,格调就不高,让...

  • 熊孩子养成记

    每天晚上接到她,她总会歪着脑袋,用胖乎乎儿的小手对着我勾一勾,那神情,就像开着一辆豪车一样,无奈,我每次都像被挟持...

  • 熊孩子养成记

    1. 一天,在游乐场,我被两个妈妈吸引了注意力。 妈妈甲情绪激动,因为她的小孩被妈妈乙的小孩抓伤了,脸上有伤痕。 ...

  • 熊孩子,养成记

    昨天,我的侄孙,一个六岁的男孩,又把我堂弟的儿子,推下了我家门前的小溪里。 时令虽是初春,但溪水,还是冰冷入骨。再...

  • 熊孩子养成记

    原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俩字,已经成了“尚方宝剑”,只要是孩子,就可以胡作非为,就可以无法无天...

  • 熊孩子养成记(一)

    那些“熊孩子”养成记 我们生活中总会见到一部分“好像分不清事情的对错,更不知道人与人之间是有边界的,越界就是一种侵...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熊孩子养成记 之“自由”的边界在哪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fzy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