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游》的第一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们身处丰沃之中,却渐渐饥饿至死。这句话描述的就是在洪荒中的人类,因为心智未开所面临的困境。那么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信心爆炸的时代,是否又会面临这样的场景呢?
身处丰饶之中
很多人都认为2016年是内容创业元年,实际上内容创业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存在。只是因为人们消费习惯以及互联网技术发展等因素的限制,导致行业发展缓慢。到了2015年开始,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人们渐渐适应为知识为内容付费,就这样也就引发了内容创作者的春天。
既然春天来了,那么肯定是万物萌发。但是对于刚刚度过了冰河时期的人来讲,一切都显得不那么适应。突然之间,每个人都在进行内容创作,每个人都想在春天的时候分上一杯羹。所以你会发现,内容付费已经充斥了每一个角落。
30天写作训练营、100天小说计划、怎么快速获取公众号xxx万用户等等充满噱头的内容,充满整个网络中。每个人都是创作者,每个人都是学习者。不知不觉中,你已经身处丰饶之中。
饥饿至死
前端时间,一个好朋友十分的焦虑。因为自他看到的人中一个个的在这个内容付费中,分得了一杯羹。但对于他来讲,这些提供者的内容,只能用一句话来形象:傻子太多,骗子都不够用了。对此他每天的学习各种专栏和付费的内容。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给我说:订了这么多专栏,买了这么多的课程,貌似学到的只是一个个好听的词汇和技巧,但是真正用到生活的又有几个呢?
那么你订阅了几个专栏?买了多少的付费的课程?又参加了多少个社群的分享?这些一个个的内容,是否都让你得到了成长,还是加剧了你的焦虑。如果只是让你觉得更加的焦虑,那么还请你记住:再好的知识若是对个人没有产生价值的话,那也只不过是一种信息噪音而已
也就是因为每天所面临着巨大的信息噪音,让人开始慢慢的沉溺于集中。每天看似勤奋,看似忙忙碌碌,看似在迭代升级,整个人都处在一个兴奋当中。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半年之后,一年之后,你升级的结果在那里?成果又是如何?不知不觉中,已经可是饥饿..
是否想要吃饱
那么怎么来面对每天大量的信息呢?
第一:要明确,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伯凡老师在专栏中讲到:所谓的学习,就是改变我们自己的“先有概念”,即从一个既有的解释网络,过度到另外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网络,以处理眼下的情景。一个足够明确的学习目标就是一个个使用更加合理的解释网络,处理眼下情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会出现一个个的对你既有解释网络形成挑战的情景,这样也就会产生危机感和挫败感,否则你所面临的就只是一个处于舒适区的伪学习。
第二:学会如何的甄选信息。深处信息时代,现在最不缺少的就是信息。
面对大量的信息,怎么来甄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就是一个值得学习的过程。以编程语言为例,每一种编程语言都会存在大量的书籍和视频甚至是开源项目,你所要面临的就是如何去选择一个适合的课程,进行快速的入门以及迭代。在这里的建议就是选择有互补性的基本书和视频,进行专题和主题的学习。
第三:将碎片化时间转变为整块时间。上下班通勤、中午休息等等,每天存在着大量的碎片化时间。如果你能够将这些时间运用在学习上的话,就会构成了一个个的碎片化的学习时间。不过对于碎片化的学习来讲,因为时间较短,这个过程中多为输入的过程,偏轻于思考。所以针对于每天的碎片化学习,还需要一个相对整块的时间对每天的碎片化学习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复盘以及思考。就像即便是去中心化的比特币,也是需要中心化的交易所一样。
第四:避免知识囤积。每天存在大量的信息,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的时候,最舒服的姿势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藏大量的内容,仿佛之后的内容,就是已经学习或者学会的一样。 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焦虑,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的匮乏,就会产生一种恐惧,而收藏,就能够缓解焦虑,而囤积的过程就是一个遗忘的过程。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产生了很多的稍后阅读的APP,常用的有:pocket、收趣。
小结
记得小时候,借阅一本故事书,要等待好几个人读完,才能拿到手。而现在信息的大爆炸,让人能够很随意的就能获取到想要的信息。信息,慢慢地从一个稀缺性的东西,变的不那么稀缺。我们是否会变得“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致死”,还是会因为“身处丰饶之中”,变得更好。这些都取决于我们所面对信息的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