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一个经典之作,作者是美国的史蒂芬.柯维博士,他是美国学界的思想家,被评为人类潜能的导师。关于这本书,我很早之前听说过,可我觉得那跟我没有关系。在我看来,“高效能人士”至少是精英级的,而我怎么可能是个精英呢?而我又怎么可能成为一个精英呢?……这些年,不知道多少事“因为觉得跟自己无关”而错过!而如今我居然买来看了,是为什么呢?因为它被列为育儿的非主流书单,如果可以站在新的角度看待“养孩子”这个问题,我想谁都可以尝试一下。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依次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是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
习惯一: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即采取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及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做决定。积极主动的人是改变的催生者,他们摒弃被动的受害者角色,不怨天尤人,发挥了人类思想独特的禀赋:自我意识、良知、想象力和独立意志,同时以由内而外的方式来创造改变,积极面对一切,他们选择创造自己的人生,这也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决定。
积极主动是人类的天性,积极主动的习惯是其他习惯的基础。我们总是担心孩子不积极,不爱学习。事实却是恰恰相反的,孩子天生都是爱学习的。从小学会爬行、走路、说话,上幼儿园以后玩游戏基本上都是无师自通的!罗振宇在《知识就是力量》栏目有一期节目里,就“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这个问题,提出了批判地运用网络游戏的方法,有反馈、奖励和在线。所以说不是孩子不积极,而要考虑如何让孩子在哪些方面主动积极。
习惯二:以终为始
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的创造:先是在脑海里酝酿,其次才是实质的创造。个人、家庭、团队和组织在做任何计划时,均先拟出愿景和目标,并据此塑造未来全心投注于自己最重要的原则、价值观、关系及目标之上。
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当我们垂垂老矣的时候,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怎样的?是不是希望他们个个有教养,有着曾与我们的美好回忆?以终为始,意味着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应该有清晰的方向和价值观,从而决定我们的行为和态度。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你认为什么是最好的?什么是更好的?
习惯三: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即实质的创造是梦想(你的目标,愿景,价值观及轻重缓急)的组织与实践。次要的事不必摆在第一位,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位。无论迫切性如何,个人与组织均要更多聚焦要事,重点是把要事放在第一位。
如果确立了教育原则,什么是重要的事情,就显而易见了。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上,重在预防,防患于未然,那么一切就会变得从容很多。比如,平时花不多的时间关心孩子学习和生活情况,小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就不大可能出现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的紧急情况。所以多想一想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更重要?
习惯四:双赢思维
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态意图,目的是分享更多的机会、财富及资源,而非敌对是竞争。双赢既非损人利己,亦非损己利人。我们的工作伙伴及家庭成员要从互赖式的角度来思考(“我们”,而非“我”)。
孩子与我们的关系,就好比情感账户的存款,亲密对应富足,冷漠代表亏空。若是我们投入了信任、爱与关怀、理解与支持,那么孩子会愿意投入信赖与开诚布公。父母与孩子彼此信任,彼此坦诚,亲子关系才会越来越亲密。
习惯五:知彼解己
当我们不再急切回答,改以诚心去了解、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关系。对方获得了解后,会觉得受到尊重与认可,进而卸下心理防备,坦然交谈,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也就更顺畅自然。
每个父母都想了解自己的孩子,想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发生了什么。当孩子跟我们说的时候,采用“移情聆听”的方式,即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他们。当我们跟孩子说的时候,也需要用“移情”,不是说教,不是唠叨,让孩子真正理解我们说的。做到移情沟通,才能做到与孩子有效沟通。
习惯六: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谈的是创造第三种选择: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创造第三种更好的办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了解彼此,甚至称许彼此的差异,欣赏对方解决问题及掌握机遇的手法。
于家庭而言,运用统合综效习惯的一个方法是“家庭会议”。比如家里要制定一个规矩,父母的建议和孩子的意见放到一起,取长补短,提高了孩子的参与感,这样的规矩实行起来,肯定不会成为一纸空文。
习惯七:不断更新
不断更新,谈的是如何在四个基本生活层面(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不断更新自己。这个习惯提升了其他六个习惯的实施效率。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不断进步,而我们自己呢?应该不断更新!保持身体健康,每周固定几个小时锻炼,绝对必要;坚持价值观、坚定信念,不断提高精神层面;不断学习知识、磨砺心智、开阔视野,做智力投资;与人为善、移情交流、创造性合作,建立丰富的人际关系……当父母以身作则时,孩子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受益匪浅。
换个角度和高度看待养孩子的问题时,你会发现很多原理和方法都是相通的。沿着这样的路线“学习、坚持、实践,再学习、再坚持、再实践”,就走在了进步的路上,很多养孩子的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正如爱默生所说“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事情变得可以迎刃而解,这并不是因为任务的性质发生变化,而是因为我们的能力增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