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点多的样子,几条叮叮咚咚的微信消息接踵而来。
纳闷中打开一看,是先生发过来的,给我拍了好几种湘北的特色早餐。表弟今天大婚,他在老家,因为要接亲,所以大家起来的都很早,此刻正在街边吃早餐呢。
那五花八门的早餐,都是当地特色,尤其是牛肉米粉,是当地一绝,可是最让我感到亲切的,却是油锅上立着的那几根油条。
这个古老的汉族面食,历经沧桑,但依然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天南海北的美食差异里,油条却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宛如一道平淡无奇的开胃菜,没有惊艳四座,但是总能让人回味无穷。
以前,楼下有个炸油条的摊位。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那对忙碌的夫妻俩儿,一个麻利地和面做油条;一个用一双很长的筷子在翻滚油锅里忙着给油条翻面。
炸好的、金灿灿的油条被放在油锅上的一个沥油架子里。一根根整整齐齐的立在那儿,像是等待检阅的士兵。
但是大多时候,我只是看一眼,虽然很想吃,可一想到那估计很久不曾换过的油,贪吃的欲望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
还记得小时候,在小镇街上的三岔路口,也有个炸油条的摊位。两口从我记事开始就在那里炸油条,直到我上高中,偶尔回家路过那里,依然还可以遇到他们。
爸妈认识他们,我这个素来惜字如金的人,从没有主动过去打过招呼。木纳地一笑,或许是我在与他们四目相对的时候,唯一能收放自如的表达方式。
那只是街道边上的一个小小的摊位,半人高的煤炉子,一个推车的台面,再撑一把斑驳的黄油布伞,就组成了承载一家子生计来源的全部家当。
90年代,物质依然匮乏,能吃的零食并不多。但每年奶奶生日的时候,妈妈就会去买很多油条回来。每当那个时候,我就会奶奶一样开心。只是,奶奶是因为生日被挂念开心,而我是因为实现油条自由而开心。
最难忘的是19年,我们一大家子去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旅游,在建水的曾记板井豆腐坊吃的油条。
建水的豆腐全国闻名,我们去的那家是央视“味道”、“舌尖上的中国”、“走遍中国”的拍摄地。因为那口千年的大板井水,制作出的豆制品非常出名,同样出名的还他们家独特早餐。
迎着清早的阳光,我们穿越了大半个古城,找到了这家店,发现这里早已人声鼎沸。附近还有很多人专门开车赶过来,就为吃一段他们家的早餐。
同样,在这里我也发现了油条的身影。平日里,一般一根油条吃完,感觉很腻,而且有时还有上火的迹象。但是这里的油条,好吃不说,一下子吃了两根都不腻,更不上火。
走的时候,犹豫了再三,想带一些油条回昆明,遭到了家人们的强烈反对。虽然我们开车自驾游来的,但是等我们一路玩回昆明,油条估计也捂坏了,终是依依不舍地看了几眼离开了。
如今,楼下的那个油条摊位已经不在了,当我再想吃油条的时候,发现楼下的早餐店已经找不到了可以购买的地方了。
老家街边的那个油条摊位,什么时候不在的我也不得而知。上大学后就没回过老家,后来我们举家到了武汉,老家已经成了回忆,更是鲜有回去了。
而建水虽然跟我天各一方,但是我至今还念念不忘那个油条的味道。时至今日,依然觉得很神奇,为什么他们家的油条那么好吃不腻,依然觉得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油条。
那天,在楼下的麦香园(早餐店),我又看到了油条,居然欣喜万分,就像看到了故人一样亲切。只是,因为生意火爆,数量有限,经常等我去的时候已经被抢购一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