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域如隔山,跨学科给别人的学问加以评判,要么愚志恨比天高,要么牙门薄如蝉翼。
粉丝和关注的文章已经够多,闲暇时间我都会点开来看。我其实不喜欢用粉丝与关注这对称谓,我关注你,最多算是你的留心读者,尚未达到青睐的程度。当然有些人的有些文章确实好,看完有所悟到,或赏心悦目,或可当做学习的榜样。不如你们就都把我当做留心读者,虽然没有粉丝的热情,但我有2000多超赞的热度,不分亲疏,只为你的好文章效劳。如若我评论的话,也不要当做好意或是恶意,权且叫作中肯的留言。
每个人在读物写作方面都有所偏好,我的个性偏好主要在原创,精神;学科偏好主要在哲学,心理学,生物学,考古学,艺术,仿古与创意文学,意识流与武侠小说;字数排版偏好在短小精悍,少图少花哨,精微大义。
私以为,简书里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就应该像小众间的以文会友。必是惺惺相惜,淡如水的交往,套用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友友之中当以互相彰显其优秀作品,品格至上。很多大号,也就是持钻大户,做了一些平台,发的寥寥可数的签约文章,规格饱满出身正统,这也让极大数作者被归类为江湖游勇,兀自赏孤花。
昨日,我将粉丝栏里作者的作品,一一点开去看,有年纪长者的生活感,有襁褓中的公众知识分子潜质,有异客异闻游记,有几笔创意抒情,有记录突发奇想,有凑流水账簿。我觉得都是很不错的,纷纷小赞,大赞,超赞,多一分让更多人看到的可能。但也移除了一些假号嫌疑,为的是能简化手操,不用再筛,专注的浏览粉丝栏里的有益文章。
时间递进,每经历一次过渡阶段犹如再次洗心革面。认知从初强加,到半放开,至收心力,才做到坦然寻道进阶。
不同学,还是不可妄加严辞,是读胡适有感。联想到身边人的交谈举止,还有网络时代的热评如潮,结合已有的人生阅历,才敢与同道相嘱,务必小心大度,收放有理,守本学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