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次我努力告诉自己要忍住,不要冲动之下批评学生。我想,人心是复杂的,如果真爱学生,就容不得心急气躁。教育是理性活动,如果任凭自己的情绪肆虐,怒火就会烧毁一切。我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不激发矛盾。实在看不下去时,就选择沉默,毕竟一旦激发了矛盾,很可能就失去了一切转机,难以挽回。
在我百般努力她依然如故之时,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怒骂与恶批,而是等待——静观、默等。
当我们用力却无法再教育下去的时候,别激怒,静观、莫等就是一种教化力,是一种颇具崇高德性的教育智慧。
不激怒,正应了那句古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这种不激怒,说到底,要源于内心对学生坚定的爱。
感悟:唉,平时处理学生问题呀,有时候特别是花了很多精力也没什么转变的时候,我确实也容易发火。但是现在看看,真的是一旦发火就没有了转机,就是在激化矛盾。所以要学会不发怒,学会等待,真的是很大的教育智慧。
摘要:喜欢数学就只做数学,把数学学好,这仅仅是一种本能。她不知道,自己不喜欢的学科,克服感性而把它学会,才是本事;她不知道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超越本能才是本事,跨越感性方有理性。她的感性还表现在,她不知道“评价”与“重要”的区别。一个学生可能天生就不喜欢某个学科,甚至认为某个学科完全无用,这仅仅是自己的“评价”,但没有这个学科的高分,他可能就连好的大学都上不了,止步于此,又如何去发扬自己的所长呢?这于人生是“重要”的。“评价”只是评价,但“重要”不可替代,我们可以不喜欢,但必须分清楚“重要”的分量,从而走向理性。可是,这些她都无法知道。这恰恰是这个孩子最需要老师和家长启悟的地方。
感悟:这种情况在现实的教学中经常出现,我原来也很烦恼这个问题,总是觉得学生是因为不喜欢老师而不喜欢这这门学科,或者是家长不重视这门学科因而学生也不喜欢。但是现在看来欧阳老师说的很有道理,的确是,只是学生有自己的“评价”,但没有分清楚重要的分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