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人生得遇苏东坡》第一章第1章11页至36页。很喜欢先一天读,第二天再反个刍,写个笔记,这样的话,记忆可以加深一点,留存率可以高一点。
东坡生在一个好家庭,爷爷曾在当地务农,家中仓廪充实,吃穿不愁;母亲,也是当地巨富之女,饱读诗书。21岁的东坡前往京城参加科考,写下了《刑赏忠厚之至论》,全文洋洋洒洒,让欧阳修拍腿叫绝,但却怕文章是他的学生曾巩所写遭人闲话,故与第一名失之交臂。
当欧阳修撕开弥封条,看到“眉山苏轼”时,却是几多懊悔,几多兴奋。据南宋笔记《曲洧旧闻》记载,他甚至跟自己的孩子说“三十年后,没人记得你老爹,但是他们会记得苏轼。”
四年后,东坡和弟弟再接再厉,参加了北宋最高等级也是最难的考试——制科考试。正是这一战,苏东坡一举拿下了北宋开国百年以来的——成绩第一。这考试有多难?如果说科举是高考,那制科就是奥数,题目绝对是变态级:九经、十七史、七书、《国语》《荀子》《扬子》《管子》《文中子》,正文及注疏内出。有明题也有暗题。明题还会跟你说出自哪里,暗题就是—我说半句,你就得写上出自哪本书,上下文是什么,注释是什么,你的理解是什么。六个大题,相当于写六篇论文,且只有一天一夜的时间。
最终,这场考试,让苏轼走上了制科考试的巅峰,《宋史·苏轼传》里说:自宋初以来,制科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宋仁宗读了苏东坡兄弟俩的文章后,欣喜地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就这样,他的文采名满天下,成了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
读罢此篇,感慨东坡才情,一有“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的仁德政论;二有落笔辄为世人所传诵的惊人学识。实在令人高山仰止!
出身好,还不忘一路为自己心中的理想奋勇前行,制科考试是考上了科举第二名后才有的资格,可谓是一路打怪升级,从不停歇。这样的人真是活该他成功啊!
对比自己,有两事一直搁在脑袋,一则想挑战一百天的感恩记录,二则想录音国学第二册的内容给孩子磨耳朵。奈何,天天磋磨,天天磋磨!非人也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