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思考的自由度有多大?
为什么要追求思考自由度呢?大概率是因为,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想要实现不断的自我超越,成为更自由、更聪明的人,对不对?
我们的思考自由度往往受限于以下三点:
1)知识局限。一般来说,知识面越广,你的思考就越自由。如果你不学习做西餐,你不可能知道面包是如何被烤制出炉的;如果你没接触过量子力学,薛定谔的猫和超距作用,你就完全无法理解。有没有办法让一个10岁的小姑娘,瞬间让她变成22岁?一种思路是:对她的年龄改用4进制;你看,如果你不具备相应的数学知识,就不可能拥有这种思考。
2)格局局限。格局局限指的是,拥有的视角越多,能理解的立场就越广,思考就越自由。如果你没当过企业家,你可能会想有钱人会一次性给公交卡充值500万;如果你没做过皇帝,你可能会认为皇帝的早饭是5个炊饼和3碗米汤。世界上存在着诸多你完全不知道的维度,即便知道了你大概率上也不关心,因为那个维度的重要问题你没概念,你所能接触和感知的世界就是你的格局边界。格局局限很难破除,除非你亲自经历了另一种格局,获得那种格局之下的体感。
3)时代局限。对一个问题、能够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考虑,思考就越自由。如咱们的父辈,60后、70们,囤东西是他们共有的一大特点,穿不下的旧衣服、不配套的旧家具、空矿泉水瓶、吃不完的剩菜等等,都会越囤越多。90后到00后的年轻人,其实不太能理解这件事,我们都觉得,用完就扔,需要了再买不就行了吗?
稍微深入一点我们就知道,父辈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大多是在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环境里度过的。他们在成长时期形成的一个信念是,“物质是匮乏的,东西要囤积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跟心理学里的“补偿”这种防御机制很像。
如何意识到,并且破除以上三种局限?利用批判性思维即可一招制敌,“批判性思维”是个雷达,它能够帮我们意识到自身思考的缺陷。
二、批判性思维:探究真相的思考本能
大家应该都有以下体验:我们不断被延绵涌现的各种想法拽走注意力,但是很少去审视它们的生成机制。大多数情况下,甚至你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完成了思考的时候,你可能已经产生了一个观点,说出了一段话,写下了一句文字,而形成这些东西的那个过程已经结束了。
难就难在这里:既然都意识不到自己在思考,那怎么反思自己的思考?
我们试着从一种你极其熟悉的场景里找答案:你跟朋友聊天,在你不经意说了某句话之后,对方恍然大悟说,对啊!我怎么没想到!
在这种时刻,你其实就是帮朋友点破他自己的一个思维局限。因为你是一个旁观者,你天然比他更清醒,更不受迷惑。
显然,旁观者身份,其实就是一种更清醒、更置身局外的洞察者身份。你也可以做自己的旁观者,第一个你在思考,第二个你在观察第一个你的思考。
怎么能训练这种自我分裂的能力,自己来当自己的旁观者呢?答案是利用“批判性思维”这个工具。
批判性思维不要求你从一开始,就建立完备的思考过程去推导出完美的结论,而是自己当自己的智者,带着问题意识,面对一个结论去倒推,用一套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去检验这个结论是否立得住。
在美国的教育体系里,从小学到高校,一直把批判性思维当作各类课程的贯穿理念。而在国内,包括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在内的一批学者和教育家,也不遗余力地推动学生们接受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和训练。
批判性思维不依赖于任何一个专业,也不依赖于任何一个学科。它是超越了学科与知识而独立存在的一种思维能力,也是一种寻找、探究真相的思考本能。
因此,我们意识到,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课程,对所有想要把终身学习、把自主教育当作长期事业的人们来说,应该是一门基础课。
三、批判性思维到底在批判什么,应该如何训练?
1)批判什么?
批判性思维,批判的是思考的过程,即批判的是“我推测”。换句话说,动用批判性思维,它也不会直接告诉你,你的想法对不对,也不会直接否定你的观点来源,它只是帮助你审视自己的思考质量高不高,它批判的其实是一个观点背后的思考和论证过程。
2)不批判什么?
批判性思维,不批判主观表达,即不批判“我感觉”。比如有人说,“我不喜欢看到有人在朋友圈秀恩爱”。不论你是否,他的结论就是个人感受和偏好,他可以自己说了算。同样的,如果有人说,“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是我看过最好的书”。他在谈的其实是他的感觉。如果有人说,“对我来说,吃饭比学习理财重要”,他在谈的其实仍旧是自己的偏好。这一类判断可以概括成一个类型,叫“我感觉”。它们其实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偏好,而不是思考。既然不是思考,我们也不需要动用批判性思维。
另外一种情况,比如说“情侣不应该在朋友圈里秀恩爱”,这种感受显然不是结论,而是在讨论“该不该在朋友圈秀恩爱”这这种现象了。
在这种时候,如果你是个理性人,你就需要对方拿出客观证据来,否则就可以说,他是在用个人的偏好来要求全世界。
我们用下面这张图,来解释批判性思维和思考之间的关系“
思考:
不论你是下意识考虑过,思考就是你的大脑针对一个话题,经历论题、论据提出、假设提出、立场表明、得出结论的这个过程,如上图所示,思考就是从A到D的过程。
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批判的就是这个过程的具体推导环节,如上图所示,a是对A的批判,b是对B的批判,从a到d的这个过程,串联起来,就是针对这个具体观点的批判。
四、谨慎:信念、立场、情绪如何影响你的思考?
1)信念如何影响你的思考?
假设我们基于感情或本能去认同某个信念,比如“电子游戏是世上最美好的东西”,并且根据这种认同情绪定义了自己是“游戏爱好者”,那当这个信念被质疑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就像被质疑了。信念卡点,让我们非常在意别人的眼光,我们必须获得别人的赞扬,不能被质疑、拒绝和否定。
因此,我们的建议是,不要把你的个人认同建立在某个信念内容本身上,而是建立在这个信念的推导过程上。这时候,如果我们的信念被质疑和否定,这不是我们受到否定,而是我们获得了提升思考能力的机会。
如果发现一个信念经不起考验,那么就放弃它。我们追求的是成为一个批判性思考者,一个更清醒和明智的人。
2)立场如何影响你的思考?
拿抽烟举例,不抽烟人通常会对烟民说:你要是想抽烟,请你到别处去抽。
抽烟的人通常也说:你要是不想闻到烟味儿,你可以到没人抽烟的地方去。
这种立场看似无高下,但是法律从业者会给你一个特别体现立场价值观的回答:在立法者看来,人们的生命权高于自由权。吸烟的自由权和不吸烟的自由权是对等的,但是被动吸烟的人,他的生命健康权应该受到保护,避免无端受到外部侵害。因此抽烟的人应当主动寻找无人的地方,进行自己的吞吐。
3)情绪如何影响你的思考?
情绪更多会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而不是事实判断,也就是判断“世界应该怎样”。
你看见小明在工作上做出了成绩,你可能说,“这是他运气好,我不承认他有能力”。这句话的背后,你对这件事的情绪是什么?是嫉妒。
如果换一个相反情绪的人,比如欣赏小明的小雪,她可能结论是,小明有过人之处,值得研究和学习和追随。
一年后,你会不会后悔这一年自己忽视了小明的优点呢?你一定会后悔。因为要是你正视和学习他的优点,你的进步一定更大。
尝试用下面三个问题来避免情绪干扰:
第一,我对这件事的情绪是什么?
第二,如果我怀着相反的情绪来看待这件事,结论会不会有所不同?
第三,一年后,我会不会后悔基于这个情绪作出的判断?
你看,通过这样一组问题,我们就能看见自己的情绪,也能判断应不应该允许这种情绪影响我们的思考。
五、这8个问题,帮助你训练批判性思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