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三级中第一个小级别 3-1 的训练要求
训练要求
- 学习目标包含学习者要完成行为的具体内容和完成程度
-
不包括how
的拆页 - 【1-2min】场景介绍法介绍图书
- 【1-2min】R是why或what或者原书案例
- 【3-4min】I 口头给出
清晰的行动建议或具体步骤
,还要举例子
- 【7-10min】A2 请学习者编出一个带有
具体场景和具体应用的小故事
总时长15-20min
要点讲解
1)R不包括how,I中要总结归纳出How
2)场景介绍法,事件场景--提问--影响--解决
3)I举例,并通过概念与匹配例子之间的对比,引出知识点逻辑、步骤和明确边界
4)A2 学习者根据指令设计出一个,包含人物角色,有起因经过结果、有对话的故事
选择片段
【我不想与我不能】
列出大纲
-
学习目标:学习者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在做某件事遇到困难或失败时,能够用“我不想与我不能”模型或者“内因和外因”模型区分(行为)事情的原因,做出有助于自己成长的归因(界定)。
-
场景介绍法:
-
事件场景:
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
你想做某件事,但是同时又迅速发现自己不擅长或者做不了。
于是“我想做某事”的念头迅速被打败并且暂时搁置起来。
或者你上班迟到了,你向领导解释说是由于“堵车”导致的,而很少会说是自己起晚了。
又或者你今年考研没考上,你不好意思说自己不行,于是就说“今年题目很难,竞争激烈,xx宿舍的xxx不也没考上吗?” -
提问:
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你当时用什么样的理由来回答别人的问题? -
影响:
类似的事情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人们总是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外部环境,而很少归结于自身,这种自利归因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他们自己的自尊不受到伤害,但是,也限制了他们获得成长,甚至实现梦想。 -
解决:
《暗时间》这本书向你展现了自利归因的多种表现形式,告诉你两个归因模型,帮助你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跳出自利归因的陷阱,做出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归因。
-
-
知识点逻辑:
(强化概念讲解)
这里讲了两个概念,第一是“我不想与我不能”,第二是自利归因。
我不想与我不能是什么呢,举个具体的例子。
我从小有个梦想是成为漫画家,但是我发现成为漫画家太难了,不但要画工好,还要会画分镜稿,还要能想到好故事,简直就是画家+导演+作家的集合。我觉得自己做不到,但是每次别人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我还是会想到画漫画。大脑是不会允许有两种矛盾的思想存在的,这样会让它很痛苦。我对自己说,其实我可能并不是想画漫画,可能只是喜欢看漫画吧。最后我就告诉自己,嗯,我不想成为漫画家。
这个例子,实际上是“我不能”导致我把“我想要”改成了“我不想”。
我把它称为“我不想与我不能”模型。
还有一个情况,我以前上班经常迟到个几分钟,被领导批评了,我就说是堵车导致的。但是,如果我能早半个小时出发,就不会迟到了。所以这里有两个原因,1是我起晚了,2是堵车。这两个原因共同导致了我迟到。但是如果这两个原因取消任何一个,都不会导致迟到。那我就面临一个选择,把迟到归结于起晚了还是堵车呢?如果选择后者,那我就好过了,这不是我的错。
这个例子,我称它为“内因和外因”模型。
这两个模型本质上都是自利归因,在遇到困难或失败时,人们会选择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原因,减轻我们收到批评的风险。
我们现在了解了这两个模型,我们应该怎么去用它呢。
- 步骤:
(给出具体行动建议或步骤)
“我不想与我不能”模型应用步骤
1.思考如果做到这件事能不能给你带来成长、帮助你实现梦想。
能帮助我实现梦想,或许还能靠梦想吃饭。
2.在不考虑“我能”的情况下,想不想做这件事。
想啊
3.思考如何把“我不能”变成“我能”,帮助我获得成长、实现梦想。
这其实就转化成一个目标管理问题。
对于一件难度高的事情,可以作为长期项目去准备。
将漫画分解为画工、分镜、编剧三部分,逐个击破。
另外讲究策略,比如接触漫画家圈子,有老师带路,能少走弯路,接触志同道合的伙伴,能走的更远。
“内因和外因”模型应用步骤
1.思考如果做到这件事能不能给你带来成长。
改掉晚起的毛病,换个角度看就是培养做任何事都提前一点习惯,这样就不会面临踩点或者迟到导致的精神压力,能够让我的工作和生活更从容。
2.思考如果做不到这件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再迟到下去,可能失掉工作。这个恶习会让我对其他事情也不认真,以后可能会因此失去很多机会。
3.思考做不到这件事的内因是什么。
起晚了,再往下问可能是前一天睡得太迟,可以继续用5W法刨根问底,找到问题根源
4.思考做不到这件事的外因是什么。
堵车。
5.那个原因是我能控制的?
早起是我可以控制的。
(适用边界)
一件事让你感受到了痛苦,并且这件事与你的成长有关。
同时这件事是符合SMART原则的,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还需要修改
- A2催化学习者应用:教学习者编剧本
-
step1 显像提问,让学习者联想场景
好的,刚才我们讲解了,当我们做想做的事遇到困难,或者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失败挫折时,运用“我不想与我不能”、“内因和外因”模型区分事情的原因,做出有助于我们成长的归因。
我们可以联想自己,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你可能会遇到哪些自利归因的情景?
比如,你想成为一名拆书家,但是你担心自己能力不够做不到或者没时间准备。
或者在工作中,你和其他人合作完成一个项目,但是合作的很不顺利。等等
最好是发生在将来的、虚拟的场景。
给大家30秒想一下,把场景的关键词写在下方空白处,然后和组内的伙伴交流30秒。 -
step2 给学习者编剧本的指令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你们认为比较适合的场景,开始编写剧本。
有2点要注意,
第1,剧本内需包括人物、情节(起因、经过、结果)、对话和动作。
第2,对话中要使用我们今天所学到的至少一个模型做出有助于成长的归因。
我们的目的是,在这个有人物有情节有发展的故事中,应用刚刚所学的知识,这样你在未来真正去应用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大家用30秒思考一下剧本,将关键词写在空白处,然后邀请组内小伙伴和自己一起分饰不同角色,把剧本演一遍。5分钟后,会邀请其中一组给大家表演自己的剧本,看看他们如何运用归因模型。
-
谢谢小伙伴分享
今天我们学习了,在做某件事遇到困难或失败时,能够用“我不想与我不能”模型或者“内因和外因”模型区分事情的原因,做出有助于自己成长的归因。
希望大家戴上这个模型来看待事物,这样你一定能够获得成长,实现自己的梦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