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咨询师妈妈的日常——父亲的作用

作者: 夏禾平 | 来源:发表于2017-08-11 07:20 被阅读67次
一个心理咨询师妈妈的日常——父亲的作用

      孩子自从放假,假期初制定的学习计划总是难以执行,写作业练琴越来越困难,而我也在慈母和严母的角色中不断转换,前一秒如漆似胶,后一秒叮咣就削。孩子为此感到困惑,而我也为此感到角色混乱。每次我发火之后,孩子都会梨花带雨的问我“你还爱我吗?”这样的悲情问题,弄得我自己哭笑不得。直到有一天发生一件事,我才突然觉悟,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那天练琴,孩子又开始吱吱呀呀腻腻歪歪不肯好好练。我正恩威并施无计可施时,孩子爸爸在另外一个房间里再也听不下去了 ,怒气冲冲走过来,一顿ko,不管孩子懂不懂 ,把现今教育社会国家形式一并分析了一遍,总之就是告诉孩子不学不行,不努力不行。孩子很少见爸爸发怒,吓到瑟瑟发抖发抖的程度。最后乖乖练琴去了,第二天得到了老师表扬。之后几天,孩子写作业练琴也变得自觉了很多。

        由这件事,我突然明白了父亲的作用原来在此,母亲无法替代。

一个心理咨询师妈妈的日常——父亲的作用

        在心理学的客体关系理论中,强调了妈妈对于婴儿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两岁以内,婴儿的心理发展。那么,爸爸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什么样的重要功能呢?父亲具有以下几项职能:

      1、扩大孩子的认知,让孩子发现在妈妈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人,那个人叫做“爸爸”,促进孩子探索在妈妈之外的更广阔的外部空间。形象地说,妈妈是一棵树,爸爸是另外一棵树,孩子最开始,在妈妈这棵树下面转圈,半径逐渐扩大,孩子会发现,在妈妈之外不远处,还有另外一棵树,然后就到爸爸这棵树底下转圈,直到他发现更远处还有一些树,那些树就是幼儿园的小伙伴们,后来就是他们在社会上生活中打交道的同事和朋友。爸爸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起到“中继站”的作用。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缺少了爸爸的“中继作用”,让孩子离开妈妈,直接跟社会他人打交道,这对于孩子来说,难度就比较高一些,实现起来,就比较困难一些。或者,形象地说,妈妈是孩子成长中的“第一级助推火箭”,爸爸是孩子成长中的“第二级助推火箭”,当妈妈推动孩子成长到一定程度时,第一级助推火箭要及时脱落,第二级助推火箭要及时点火,接管过来,继续把孩子推进到更高的高度。

        2、妈妈是“以婴儿为中心”,爸爸却代表着社会规则,让婴儿学习和适应“以社会他人为中心”。无论孩子如何哭闹,妈妈总是“共情”、“接纳”、“无条件积极关注”、“及时响应”孩子的,这有利于孩子形成“无所不能感”、“幸福感”、“对他人的基本信任”、“自信”、“自尊”等心理品质。而爸爸对孩子的爱,往往是“有条件的”,代表着社会他人,当孩子的行为符合社会他人的要求时,爸爸就给予鼓励和奖励,这样会促进孩子在母爱的基础上,在自我中心的同时,去学会扮演妈妈的角色,共情他人,学会对他人的尊重,适应社会,“在尊重自己的同时,尊重他人”,最终形成“人人平等”行为价值观。

        由这点可知,老话说的家庭中唱红脸白脸的分工是有道理的,而红脸应该由爸爸来唱,妈妈最好还是唱白脸,保持接纳抱持的态度。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妈妈的角色冲突问题,孩子也会更好的在心理上进行分化。而我家的练琴事件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3、爸爸的存在,有利于切开妈妈与孩子之间所形成的“封闭的二人关系”,使之走向“开放的三人关系”,促进“分离-个体化”的发展,促使婴儿进入俄狄浦斯期发展阶段。

      4、促进婴儿性身份的自我识别和性角色的认同,男孩认同父亲,能够站在父亲的“男人角度”去看待妈妈,这时,妈妈不再是幼年的母亲,而是变成了一个“女人”。女孩与爸爸之间形成和发展“异性相吸”的互动关系。

      5、爸爸与妈妈之间的差异性,给孩子的个体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让孩子有勇气表达他自己与爸爸和妈妈都不同的第三种声音,促进孩子发展和形成自我同一性。当孩子看到爸爸和妈妈之间存在差异性,并且可以互补、合作、协商、和平共处时,孩子就会逐渐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可以存在差异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是可以得到尊重和欣赏的。这会促使孩子达到“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境界。

        当前社会,家庭中常常出现的父亲缺位现象。爸爸在忙着在外面奔波,经常是没有时间回家去照看孩子,而妈妈在家往往是“女皇”,是“独裁者”,即使爸爸在家,也往往是一个被妈妈“阉割了的男人”。所以,在孩子的成长中,可能会是缺少父爱的。由于父爱的缺乏,往往会导致婴儿心理发展出现问题。

      1、  爸爸经常不在家,或者,离异家庭,妈妈一个人带孩子,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只与妈妈打交道,跟妈妈之间形成“封闭的二人关系”,相互之间界线不清,互相控制,纠缠不清,不利于孩子个体化、社会化的形成。

        2、  爸爸虽然在家,但是,爸爸是一个“窝囊废”,被妈妈骂得狗血喷头,在孩子的眼里,爸爸压根儿没有任何威信和地位,影响孩子性心理的发展。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男孩,不会去认同父亲,而是去认同母亲,个性会出现“女性化”倾向,甚至将来有可能会出现“易性癖”问题或“同性恋”。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女孩,会对男人失去信心,认同妈妈,将来变成女强人,贬低男人,终生不嫁,痛苦地感慨“天下无男人!”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爸爸要经常回家照看孩子,充分发挥爸爸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爸爸作为“第三者”,切开妈妈与孩子之间形成的“封闭的二人关系”,促进孩子向“俄狄浦斯期的三人关系”发展;

        2、在孩子面前,妈妈要给爸爸“夫妻平等”的地位和空间,让孩子有机会发展跟爸爸之间的“社会关系”,促进孩子社会化;妈妈不要在孩子面前总是批评和指责爸爸,而是要用欣赏的眼光肯定爸爸的作用与优点;不要把夫妻矛盾转嫁到孩子头上,妈妈拉着孩子,建立统一战线,去反抗父亲。

      3、爸爸和妈妈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又要有性别的差异性,还有个性上的差异性,发展孩子的性别意识,促进孩子的性心理发展;夫妻相互尊重夫妻之间的差异性,协商与合作,给孩子创造一个“民主的、独立自主的、尊重差异性”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个体化和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4、离异家庭,妈妈自己带孩子,身边没有爸爸,这时,建议妈妈最好能够给孩子找一个“爸爸”,这个爸爸是亲生父亲的“替身演员”,比如,孩子的舅舅,继父,邻居退休的老爷爷,小学男老师,……等,这样可以在心理上承担孩子心中“爸爸”的职能,以便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

        文章部分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

  • 一个心理咨询师妈妈的日常——父亲的作用

    孩子自从放假,假期初制定的学习计划总是难以执行,写作业练琴越来越困难,而我也在慈母和严母的角色中不断转换,...

  • 一个心理咨询师妈妈的日常

    早上孩子没穿鞋,奶奶大吼要穿鞋,把孩子吼哭了。以前我也经常对孩子发火,并不以为然。今天我突然意识到孩子其实并...

  • 心理咨询师的作用

    心理咨询师如同一架木梯,你要踩着它上一层楼,但如果你不去踩,梯子是无法把你送上楼的。

  • 一个心理咨询师妈妈的日常~~~~~乐观的偏见

    昨天拿回小学的课本,宝贝兴奋的一夜没睡好。我问她兴奋啥,她说要上小学了当然兴奋了。我问小学有什么好,她说我们只看...

  • 看《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有感

    最近开始看《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写的,通过她的视角,来讲述心理咨询师工作日常自己她自身遇到的问题...

  • 心理咨询师的日常

    我们对别人总是不了解,谁又真的知道谁呢? 就像我之于你,你不知道的事太多,有时候,唇齿张合,也吐不出一个字来。 就...

  • 一个心理咨询师妈妈的日常——想当美女的宝贝

    早上,宝贝洗完脸,撅着嘴和我说,她觉得自己不好看。我问她怎么不好看了?她说觉得自己黑。我告他很多漂亮的美女也是皮...

  • 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日常

    8:00有咨询 7:50我踏进咨询室,提前阅读来访者的资料。 来访者准时来到咨询室坐下来。开始诉说她的烦恼。 孩子...

  • 优秀心理短视频拆解(1)

    账号定位: 心理咨询师,目前粉丝52.9w,介绍日常心理学知识和日常心理保健方法,日更。 短视频信息: 名称:这几...

  • 优秀心理短视频拆解(2)

    账号定位: 心理咨询师,目前粉丝52.9w,介绍日常心理学知识和日常心理保健方法,日更。 短视频信息: 名称:你是...

网友评论

  • d5f3ae813a4e:不论家庭成员有谁,平和的心态和积极的思考学习很重要
    夏禾平: @不苏副医生 😊😊
  • 梁早早:分析的很有道理🍵:cake::relaxed:
    夏禾平: @不倒翁素心 ☺☺

本文标题:一个心理咨询师妈妈的日常——父亲的作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itl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