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非得从兵马俑开始聊秦始皇?” 刚准备写这一纪,我就一直在犹豫。
顶着大太阳逛秦陵兵马俑博物馆着实需要一些毅力,让我找回了头顶烈日游故宫的记忆。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挥汗如雨。。。可以用很多四个字的成语来形容这样的世界“知名景点”。户外太晒、室内缺氧。看兵马俑的八字总结。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来这里都是因为“它”很有名。如果有人很认真地告诉你:不过就是几个泥娃娃,有啥好看的?!你肯定还得立马怼回去:什么泥娃娃,那可是秦始皇陵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能不去看吗?我是带着孩子跟着讲解员进去参观的,对于兵马俑的背景资料当然是知道一些,所以一边听着讲解员小妹妹的介绍,一边搜寻脑海里残存的资料。直到把三个坑都看完,依然没有找到我所希望的“震撼”。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在没去之前,那种“震撼”直逼长城,去过以后,却无法定论。难道因为兵马俑只是秦陵的一个陪葬坑而已?
当然不是。
兵马俑本身是彩绘泥塑,中国的工匠们把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汇集到一个个兵俑身上,将中国古老的技艺和智慧融于一体。兵马俑和铜车马体现了两千年前中国人最高超的工艺美术成就,集中展示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气质和风貌。因此,兵马俑的确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兵马俑"千人千面",几千个陶俑通过秦代典型的"标准化"生产制造出来却又个个不同。每一张面孔都高度写实,必定对应了真人;每一副着装都尽量还原,尽显秦人做事之严谨。兵马俑之排列严格按照战阵列队,呈现出秦王一扫六合之气势。这是中国雕塑史上写实主义的巅峰。同时代世界上的希腊人也正在把他们的雕刻艺术推向极致,其中以珍藏于法国卢浮宫的著名雕塑作品《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代表,这件作品以断臂残缺之美著称于世,她刚好与兵马俑几乎处在同时期。
如果把兵马俑博物馆中那一尊著名的《跪射俑》搬过来和她放在一起,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他们一男一女、一神一人、一文一武、一静一动、一站一立、一衣一裸、一石一俑、一虚一实、一中一西。维纳斯身体呈螺旋上升状,表现的是一瞬间,你完全不知道她消失的双手是要去抓住滑落的浴巾还是要解开浴巾去沐浴,这中间留足了想象的空间,也是其出土以来备受欢迎的原因。其次她代表了古希腊古典时期的艺术品位,完全突破了自自埃及而来的“正面率”的影响,身体不再“笔直”地表达,二是自由温婉地舒张。裸露的身体和俊俏的面庞倒像个男人,代表古典时代的审美情趣。从维纳斯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人的自我认知和肯定。回过来看跪射俑,他呈现的是战斗状态,准备随时听从号令发射箭簇,静中有动。这样的状态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米开朗琪罗的《大卫》。从跪射俑的状态可以看出来,创作者很想突破“正面率”,也想把身体的曲线表现出来,但是被题材和一身盔甲所束缚。但这种束缚却并不妨碍艺术家通过面部表情来表现人物的内心,跪射俑那种昂扬的姿态、无所畏惧的面容,相信谁第一次见了都会肃然起敬。
《维纳斯》是纯为艺术而创造,《跪射俑》是纯为陪葬而制作。一个高居神位,一个只是陪衬。一个是神,一个是人。但是,如果你看久了,你一定不会觉得他们俩有任何违和感,相反,你看得越多,越是能从他们身上找到某种类似的东西,若隐若现。他们完全表现了不同的形态,却又仿佛同出一门。我反复观摩、欣赏这两件艺术品,推敲他们之间的联系,最终我看到的都是“人”的影子:《跪射俑》是生活中的人,《维纳斯》是理想中的人,他们代表了我们对自身不同的认识。
由此我再次想到了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由此我再次想到了公元前四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到印度河流域,把大量的古希腊文化撒播到亚洲中部,而那时身处中国西部的秦国难免会受其影响。在兵马俑出土之前,中国还从未有过如此大规模的人体塑像出现,难道这其中必有渊源?我在想,如果有一天能把跪射俑和维纳斯放到一起做一次展出,必定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术展览之一。俗话说无巧不成书,万万没想到的是,看完三个坑以后,讲解员小妹妹说旁边还有一个铜车马展厅,这个厅楼上分别有两场临展:一边是庞贝文物展,一边是古滇国青铜展。刚刚还在想古希腊的事情,罗马时代的庞贝文物就出现了,你说还能更巧么?庞贝文物在成都金沙遗址展出的时候,我一直没机会去看,今年春节去到庞贝看了遗址也算弥补了遗憾。没想到竟然能在兵马俑博物馆活得了圆满。不过,庞贝文物随处透露出来的富足、快乐的生活气息,要到汉代的出土文物中才能找到对应了。
感谢秦始皇,没有像当年白起坑杀赵国军队那样让自己的军队陪葬,而是选择了以俑代之。孔夫子曾曰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难道秦王朝的快速灭亡与这些兵马俑有关?
不过,对于将陵墓挖开进行展示这种行为,我一直不以为然。中国考古界主张"不主动挖掘"的原则,这是我很欣赏的。所以我们才会经常看到各种"抢救性发掘"的新闻,往往都是盗墓者挖开了某个地方被举报或者某施工工地发现了古物。从秦始皇陵开始,两千多年以来,历代帝王不断地拓土建陵,后人也不停地挖陵盗墓。明明知道自己的陵墓修得越豪华就会被越多的盗墓贼所觊觎,但总不能不修吧?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哪个不认真考虑自己身后那一堆土?所以还得修。重点是搞清楚在哪儿修、如何修、怎样修得牢靠?这方面,秦始皇开了一个“好头”。
秦始皇帝陵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东边骊山北麓。公元前246年,嬴政登基为秦王,战国时代正式进入最后的巅峰对决。正当此时,亚欧大陆西边的地中海文明圈,希腊文明达到顶峰,罗马人正在和迦太基人争夺地中海的霸权。两个即将诞生的"超级大国"各自做着分娩前的准备。罗马人此时已经有了大道和水道,但还没有斗兽场,万神殿也还没有修建。不同的文明形态选择了不同的建筑形式以见证不朽:以古埃及和古代中国为代表的的东方文明选择了帝王陵墓这种形式,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世间所有都归法老和皇帝所有,生前拥有的一切自然要带到身后去,“永生”的观念,从尼罗河一直蔓延到黄河。以希腊罗马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则选取了“活在当下”的方式,建造了大量的纪念性工程如万神殿、维纳斯神殿、皇帝神庙等,以及大量的生活娱乐设施如斗兽场、赛马场、露天剧院、洗浴中心等等。“取悦民众”一直是希腊罗马文明非常重要的“潜规则”,由此留下大量屹立千载而不倒的象征物,无论是帕特农神殿、斗兽场,还是最终皈依基督教而继承希腊罗马文明的日耳曼人所建造的大量哥特式教堂,他们不朽的形式与东方人的确不同。
秦始皇初即位就开始修建陵墓,直到公元前210年入葬,陵墓的修建工程长达37年,用工最多时达70余万人,比修建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所用人力还要多。作为我国历史上“千古一帝”的陵园,规模宏大,是中国历代帝王陵中规模最大、埋藏物最多的一座。秦始皇陵陵园于秦朝末年毁于战火,现地面建筑已不存在。但就多年的考古发掘钻探资料来看,陵园整体布局以封土为中心,封土周围有内外二重城垣。陵墓呈平顶的四方锥体,底部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高115米。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部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高76米。陵墓的周围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75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均四面有门,并有门网建筑。通过考古勘探,在陵园内外已发现各种陪葬坑,陪葬墓及修陵人员的墓葬500余座。陪葬坑中比较重要的有:兵马俑坑、便殿、园寺吏舍等大量的宫殿建筑遗址,整个陵园犹如一座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最新发现显示秦始皇帝陵比人们之前认为的要大很多,并且面积是埃及帝王谷的200倍。
至于陵墓内部状况,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司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秦陵地宫结构之复杂:七十多万人一起挖这个“大坑”,挖穿了三层地下水,将铜熔化后做成“椁”(秦汉之前都是在地面修建“竖穴墓”,在地面挖个坑,四壁用柏木相交围合,然后把棺材放中间,最后封顶以后再加土覆盖,这种形制被汉代继承,发展为“黄肠题凑、金缕玉衣”。地面上用土垒成平顶的金字塔形也即是“覆斗状”,专业术语称之为“方上”)。棺椁出入口设置了机关暗道,一旦靠近,必死无疑。地宫的天花板上应该描绘有二十八星宿,地面用水银勾勒出江河湖海。地宫内估计还有一个或多个大缸,装满了娃娃鱼油,用来点“长明灯”。这些灯必定早已把地宫内的氧气耗尽,再加上水银的挥发,秦始皇地宫就是一个毒气室,不带任何装备进入必定是找死。
一代帝王,机关算尽,以其威势,令后世帝王无一望其项背。两千年以来,一方面对于秦始皇的暴戾似乎已成定论,一方面对于“秦皇汉武”的歌颂也不绝于耳。仔细想想,骂秦始皇的是谁?歌颂秦始皇的又是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