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周末的厨房总飘着笨拙的香气。前一晚泡好的红豆在砂锅里翻滚,溅出的汤汁在灶台上结了层浅褐色的痂;煎蛋时火候没掌握好,边缘焦得发脆,蛋黄却还带着半流质的溏心。装盘时对着卖相叹气,可第一口咬下去,焦边的微苦里裹着蛋香,竟比餐馆里精准控制的全熟蛋多了分惊喜。
自己做饭,像是在跟食材玩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游戏。往红烧肉里多放了半勺糖,意外中和了油腻;炒青菜时忘了放蒜,倒吃出蔬菜本身清清爽爽的甜。这些“失误”在餐馆里会被视作瑕疵,在家却成了独一份的标记——就像童年时妈妈总把鱼肚子上的刺挑干净,而自己做鱼时偶尔漏下的小刺,反而让每一口咀嚼都多了份小心翼翼的郑重。
更妙的是等待的过程。揉好的面团在温暖的窗台上慢慢发起来,像在悄悄酝酿一个柔软的秘密;炖了两小时的汤,揭开锅盖时蒸汽裹着香气扑满脸庞,那一刻的期待,早把之前切菜切到手、溅油烫到胳膊的小委屈冲得一干二净。吃饭时对着满桌不那么精致的菜,心里却清楚每一份食材都经过自己的手:洗得发亮的青菜,剥得完整的虾仁,甚至是不小心炒糊的米饭,都藏着“为自己花过心思”的踏实。
其实我们偏爱自己做的饭,不是偏爱味道,是偏爱那个为了一顿饭认真忙碌的自己。就像小时候画完一幅歪歪扭扭的画,哪怕别人觉得不好看,自己也会宝贝地贴在墙上——厨房烟火里的那份偏爱,本质上是对生活最朴素的接纳与欢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