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阅古泉记》有疑,一是为什么陆游会自述有愧于道士、有愧于阅古泉,二是为什么这篇游记被认为是陆游晚节不保的证据。
今日先释愧。
查阅网络资料后,我认为可从陆游的生平入手释疑。
陆游至死犹记“恢复”大业,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示儿》篇可知。但他理想的头总是撞上现实的铁壁,甚至因坚持抗金而遭殃,告老还乡。然而告老还乡后又被朝廷起用,却是去主持编修史书,这发生在嘉泰二年,即1202年。
《阅古泉记》写于嘉泰三年四月(1203年)。这个时间恰好对应的是陆游编修国史结束,被升为宝章阁待制,然而陆游“致仕”——辞官还乡了。这与《阅古泉记》中“幸旦暮得复归故山”(幸亏早晚间马上能再回老家)是对应的。
虽然陆游渴望着为“北定中原”出力,但是朝廷并没给他发挥的舞台,这种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痛苦沉隐在他的内心,当面对清幽澄澈明净的阅古泉及来自差不多四百年前的道士题词时,愧意自然冲撞而出:
1.愧在自己入世依旧壮志难酬。年岁已老再应诏为官,还是不能为理想奋斗,一生起起落落,壮志难酬。
2.愧在自己出世难以坚决彻底。入世深知“早岁哪知世事艰”“世味年来薄似纱”,有碍澄澈明净心,有过两次出世,却又应诏入世。
3.愧在今我不如古泉、古人通透。不如阅古泉清幽澄澈平静自得,也不如道士能看透人生看清“阅古”。
网络资源: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网络资源:嘉泰三年(1203年)四月,国史编撰完成,宁宗升陆游为宝章阁待制,陆游遂以此致仕,时年七十九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