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生活中,有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你说是一辈子活得久的人更明白,还是只走过三十年光阴的人更通透?
我见过年逾古稀的长者,遇到事情仍似困在风箱里的老鼠,进退两难、左右亦难;也见过三十出头的小年轻,处事如老郎中把脉,不慌不忙,却总能切中要害。
这事儿,其实也和学历没太大关系。
隔壁的王硕士炒股,赔得比菜市场刘大妈还惨;楼下只有初中文凭的快递小哥,倒把夫妻感情、亲子关系调理得妥切温暖。
慢慢,才懂得"通透",不是叠加年岁,而是"心性的觉醒"。
就像办公场阳台上那盆绿萝,有人养了三年依旧蔫蔫巴巴,有人养三个月就绿得发亮;差别不在时间,而在是否真正“懂得”它。
一个人有没有历练,不是看他涉世几年经验,是看他的阅历沉淀否。
阅历,"不是经历",也"不是经验",是"经验值",
是人生经验的精准总结和复盘加工。
能在生活、工作中意识到~修口、修心、修性的人,虽还没开悟也一直在修行的路上。
「修行」不必去远山,它就藏在日常的举手投足之间。懂得内观,这四道课题并不难(我说"懂得内观"这四字,就看悟性了)。
「行」~地铁里被人踩了一脚,是脱口而出指责,还是笑笑说“不要紧”?这一瞬间的抉择判断,就是道场。
「住」~休息日待在家,是瘫着刷手机越刷越空,还是静心收拾屋子、为自己煮一碗热汤?整理环境,其实是在安顿内心。
「坐」~等客户、等朋友的片刻,是焦灼地看时间,还是安然享受这难得的停顿?所有等待,都是练习“与当下共处”的机会。
「卧」~入睡前的光景,是抱着荧幕辗转难眠,还是谢过今日、原谅自己?放下的功夫,藏在夜深的呼吸里。
智慧不是羽化登仙,而是在某个寻常的夜晚,你突然发现自己不再为三件事纠结:
①不能改变的事,比如堵得一动不动的车流;迟到赶不上高铁那班车;
②别人的事,比如同事家孩子的期末分数;
③已经过去的事,比如五年前那句收不回的话。
那一刻,灵性就像老房子的木窗,被推开一条缝,风吹进来整个人都通透了。
事事要通透,有没有什么方法?
听话照做,当然有,大部分的人会要方法,但不够坚持或不去做,方法给了你等于白看天书。
明早刷牙的时候,别想着打卡会不会晚,就专心刷牙,感受薄荷的清凉漫开;
吃早饭时,不急着扒拉手机,好好咀嚼,尝出白粥的米香;
遇到麻烦,先在心底笑一笑,说“有点意思”,把“真倒霉”换成“又是一段经历”。
「通透」不是把心修成硬石,而是像草一样柔韧;该流泪时不压抑,该笑时不假开怀,但不停驻,不沉溺!
其实,通透就6字:
「断、舍、离,活当下。」
若问,最后会活成什么样子?
也不过是下雨懂得撑伞,饿了记得吃饭,应该认真时不敷衍,应当放手时不强求。
就这么稀松、平常,却也这么不寻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