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简述开通第三天。
昨日发了日记一篇,原创连载一篇。
日记有九个人看,有一个编辑找到我说可以投稿到她们公众号,增加粉丝到六人。原创那篇《陈情令》2投稿到同人文被拒。我也没做朋友圈转发,目前点击为2,那个点击应该是简书外的朋友戳进来。 《那年,我带走了你》点击量增加了40多个,其他两篇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陈情令》2同步投稿到百家号做了截止刚才有5000多推荐,阅读量1500,涨粉120,回复25,收藏18,点赞没顾上看。
昨天简书贝换算是0.35元,比第一天多了0.25元。
个人感觉,想在简书活下去,首先得活跃,与各作者互动互粉,增加透明度,粉20个也不一定有人理你,所以还得原创精品文。但平台本身的推荐意义不大,也不太了解各专题的收录标准。相比百家号,简书作者相对被动。
现在的大环境是海量作者、海量信息、海量美文,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宣传,大数据时代,想靠文字活着不容易。
互联网早期时代,网络平台少,上网的成本大,门槛高,纸媒占据着市场,是大多数人阅读的主要来源,所以短文、长篇被编辑主动找到,一个勤奋的作者,一个月收到的稿费少则五六百,多则好几千很正常。那时很多人的月薪也不过四五百。
现在平台遍地开花,人人皆可上网,小学生都可以码字,有质量的编辑却越来越少,百家号初选都是机器。
本着赚钱为目的的写文,对于小白来说十分不易,去找个专职工作月薪三千应该满大街都是,月薪已经四五位数的,以写文为专职希望慧眼识珠的编辑找到你,成本和风险应该挺大,不符合投入产出比。别说赚的盆满钵满,想吃饱饭都举步维艰。
现在纸媒很不景气,投稿作品不知还有多少门路和稿费,这个最近没有研究。身边很多作者转战长篇自费去出书、入作协,但几乎都靠别的身份活着,作家画画、写书法、开公司、公务员,比比皆是,甚至有的已经是各级作协️主席副主席。这个时代,卖字不容易。
运气好的,人气积攒够的,也能像《庆余年》、《魔道祖师》等作品赢得海量粉丝赚足稿费还能被买断影视权,这样的作者也大有人在,更是小白们奋斗的目标,只能说道路远阻且长。
保持平常心,把这里作为练字的地方,喜欢的看看,不喜欢的一扫而过,不必为了增加粉丝、清水般的回复、稀稀拉拉的掌声赔上大把时间。
生活中依然做自己擅长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