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导读】6.22理智与仁德

【论语导读】6.22理智与仁德

作者: 赛德传播 | 来源:发表于2020-09-05 00:44 被阅读0次

6.22理智与仁德

上一章讲因材施教,《论语》雍也第六篇第二十二章就拿樊迟为例,看孔子怎么教他的。原文如下,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这段话的意思是,樊迟问什么是明智,孔子说:“努力去做人民认为合理的事,尊敬鬼神但要疏远它们,这样可以称得上明智了。”樊迟又问怎么样才叫有仁德,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先付出艰难的努力,然后得到收获,这样可以说是有仁德了。”

先了解下樊迟,春秋末鲁国人,孔子晚年的学生,从小贫穷,但读书刻苦,还懂种田。在其未拜孔子为师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孔子回鲁后拜师。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请教"仁",还问"知"、"崇德、修慝、辨惑"等。他有谋略,并具有勇武精神,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齐师伐鲁,冉求率"左师"御敌,冉求认为他能服从命令,以其为车右。鲁军不敢过沟迎战,他建议冉求带头,冉求纳之,结果鲁军大获全胜。他兴趣广泛,除学道德、文章,还曾向孔子问"学稼"和"学为圃",却受到孔子的斥责“小人哉”。但他不傀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为七十二贤之一。

如果做一比较,可能会发现每次樊迟提出问题,孔子都以浅显话语来回答他,让人感觉孔子是觉得他天资不够,所以没跟他讲太深太多的道理,只跟他讲基本的道理。但这也证明了上一章孔子的因材施教。

关于鬼神问题,事实上直到现在人们还是不能确定到底存不存在,既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没有,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有。所以说明智的态度,实事求是,还是象孔子说的,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没有错,也有现实指导意义。但后面樊迟问仁,孔子的回答却值得推敲了。“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因为不仁者也是有先难而后获,虽然不仁者也有先获而后难,那先难而后获就不是仁者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那原话去掉先难而后获,就是剩下“仁者,可谓仁矣”,仁者就是仁,那当然对,可是等于没说,如此,“不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不仁矣”,就没有多大指导意义。可惜樊迟没象大师兄子路敢追问,为什么?为什么?

博雅堂主20200904

相关文章

  • 【论语导读】6.22理智与仁德

    6.22理智与仁德 上一章讲因材施教,《论语》雍也第六篇第二十二章就拿樊迟为例,看孔子怎么教他的。原文如下,樊迟问...

  • 幸福,就是求仁得仁。

    求仁得仁 释义: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与愿望实现。 出处《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通俗解释就是...

  • 每天读论语-209~210

    读论语-209 原文(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 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和天命,却赞许仁德。 小感悟: 利和...

  • 【论语今读159】在利益面前的智慧

    【论语今读159】在利益面前的智慧 【原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解读】孔子很少谈及利,他遵从规律,遵从仁德。很...

  • 论语导读

    从进入论语学习后,生活也是忙了一重,起初的目的是为了不让脑子废了,每天背一段,依靠团队的力量,督促打卡,坚持下去也...

  • 每天读论语-179~180

    读论语-179 原文(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仁德离我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

  • 《论语》每日一读207

    《论语》子罕篇第九01 【原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大意】孔子很少主动谈个人利益,肯定天命和仁德。 【一点启...

  • 每日论语

    修习仁德就是接触有仁德的人(论语2 223页) 原文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

  • 我们这一代人的幸与不幸,全都应在“求仁得仁 ,亦复何怨“这句话上

    一心网:“求仁得仁,亦复何怨”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大意是说:追求仁德最终便得到仁德,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在...

  • 天命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论语子罕篇第九开篇讲的就是孔子很少讨论利益,却赞同天命和仁德。 对于天命,为什么孔子赞同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导读】6.22理智与仁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kgt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