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老家走亲戚,刚到三叔家三婶拿出瓜子糖和炸果子让我们吃,并高兴地告诉我们,邻居家添孙子了,三胞胎,俩孙子,一个孙女,真喜人,也真叫人羡慕。言语间是掩饰不住的喜悦。接下来三婶话锋一转说:花钱也老厉害,从出生到出院都花了快二十万。这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算是巨额财产付出,后期的奶粉又是不小的开支。唉!去哪弄钱哩?真是喜忧掺半!
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亲戚,当年生的也是三胞胎,和我儿子一样大,据说当时请了一保姆,每月六千,又来两名亲戚帮忙,孩子妈妈奶水不足,一个母乳喂养,两个喝奶粉,亲戚一家还都是工薪阶层,孩子稍大点,奶粉用量大,一周两桶,全家人工资加一起都招架不住。熬到孩子会走路,添加辅食后稍微让人松口气,可两岁多该上幼儿园了,幼儿园费用高,一家人感觉又套上了枷锁,呼吸都困难了。
养大一个孩子到成家立业究竟需要多少钱,没有人去细致精准算过,大约得几百万吧!可有多少人一生的价值能达到几百万呢?
二胎政策放开时,我们这一批年龄跟得上的人都偷着赶着抢着提前生了二胎,那时也许为自己能在政策之外偷生的机智行为、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为儿女双全的圆满人生而好生窃喜,可如今却要为承受教育狂卷的压力、成家立业的艰巨任务、未来的太多不可预知而无休止的焦虑。唉!生儿能防老吗?儿女双全人生就圆满了吗?人们突然觉得这些都是虚浮,活在当下才是关键,享受人生才不负人生。于是,醒悟了的人们开始这样操作,生一个证明我有这功能,续了香火完成任务,生二胎是脑子糊涂,生三胎那就是脑子有病。于是乎新生儿越来越少,政府看人口成负增长了,又开始鼓励生三胎,可年轻人连结婚都害怕、都艰难,哪来的勇气和条件生孩子。
据统计,我生活的这个小县城总人口三十多万,去年(2024年)新生儿不到一千个,新生儿出生率严重影响到各种行业的发展,朋友开的奶粉专卖连锁店,直接关了好几个,剩下两个苦苦撑着;三年后的幼儿园是否也要大批量关闭,六年后的小学也要停业好多,那么老师呢,是否面临失业?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当年称呼的铁饭碗如今看来也不铁了,似乎成了一个谎言。时代在飞速前进,科技在迅猛发展,AI、deepseek等高科技的出现和介入各领域,一切都变了,一切都变得快速、新鲜、虚假,让人迎接不睱。看到网上的消息,上海某家政阿姨工作了好多年,如今却失业了,被机器人代替;某医院从挂号、诊断到买药一条龙的机器人操作,堪称无人医院。看到这些,人们就更不敢生孩子了,长大后就业在哪里?
近期教育出现大动作,大中小学校包括高三学生周末双休,取消大中小学校的早晚自习。也许你会问,为什么要这样?这不是把孩子们都废了吗?我的回答是:要科技兴国,要顶尖人才,选拔优秀人才、培养高科技人才,那就得优胜劣汰,集中教育力量培养人才,而不是分散精力培养庸才。所以,自律、坚强、坚韧、有志向、家庭经济实力强的孩子会很快胜出,而那些目标不明确、怕吃苦、不自律、又没经济实力,生活在底层的孩子彻底没机会将人生翻盘了。教育体制不改革,那这些孩子的出路在哪?
回到刚才讲的亲戚家的三胞胎吧!当我的孩子还在国内教育体制内被卷得“身心俱疲”,甚至“体无完肤”时,亲戚家的三胞胎正在国外接受真正的素质教育。据说他家的三个孩子是前年移民到国外了的,孩子们每天在学校轻松愉快地学习,每天下午四点多放学也没什么作业,就可以去参加游泳、打球、踢球、画画、音乐等等课外活动课,且都是免费活动课程。也许你会问,那孩子们升学怎么测试,他说升学看综合考评,不只看成绩。他说他家每个孩子在学校都享受营养补贴,他家三个孩子每月的营养补贴加起来可以保障他们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开支。
说这些并不是崇洋媚外,而是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我们的教育真的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教育要紧紧围绕国家的人才需要进行,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如果这一波操作,完成了高精尖人才的选拔,而让大多数孩子在体制不健全,措施不完善的情况下沦为低质人员,不能适应社会各阶层需要,我想这样的教育改革依然是失败的。
教育是一项慢工程,它不是一蹴而就能敲定的程序,更不是模具下一个个产品的生产,它是技术与艺术综合服务于有思想、会行动、有感情的人的工程,需要慢工出细活儿的耐心,需要施肥浇水侍弄般等待,需要老牛拉车行远方的韧性。
所以,做任何事情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定会导致不可逆转的历史悲剧。但愿此次改革是经过深思熟虑、统筹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是着眼于未来、惠及于当下,讲科学、有实效,利国利民的改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