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鼓励家长用发现惊喜的心态来看孩子的学习,所以也经常有家长跟我随时分享惊喜。
这不,镜子同学开心地给我发信息了:
她昨天指着历史书就说It is difficult to read.
指着小故事书就说It is easy to read.
我在想,都这么难了?……
这小丫头八岁,才学习塔牌英语40多天的孩子,就已经学到三级了。这一级别有一些高中阶段重点学习的语法内容,比如说定语从句、虚拟语气、it的各种用法等。学习这么短时间,孩子不仅理解了意思,还在相应的场景里应用输出,这是多大的惊喜啊!
为孩子这么快速输出感到惊喜的同时,我突然想这非常有意义,值得记录下来的。
传统的教学里我们是如何学会It is difficult to read这样的词和句的呢?
我想我们应该会先用中译英的方式先翻译一下difficult 和easy。
difficult 困难 easy容易
然后再分析一下句子成分。于是,我写下了这个句子:
It isdifficult to read.
形式主语 真正的主语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这就是it作形式主语的不定式结构。
接下来我想,学完这个句子,我们应该要考核一下的,这样才能复习巩固呀,周测、月考等,以前我总是这样考核学生的,在一线教学十几年,深知这套路。于是我写下了下面的选择题:
1. It is _____ to read. (考核这里应该用形容词形式还是副词形式)
a. difficultly b. difficult.
2. ___ is easy to read. (考核it的用法)
a. It b. This
写到这个this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里完全可以用this来替换呀,如果能够用this来替换,那它就不应该理解为形式主语呀?那应该如何理解呢?
就这样,我直接把自己绕进去了。
于是,我决定把这个问题发到高中英语教师交流群去问问同行们。
不出意外地,同行们第一印象这it也是形式主语,然后再细分析,也被绕进来,变得糊涂了。也有老师迅速给出了考点:sth. be + adj + to do.
一个简单的句子,却快速地把老师们给绕晕了,而同样地,在英语课堂上,我们不断地把这样的语法分析和概念教给学生和考学生的。
我们也一定能顺利地把他们绕晕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在日常生活中不敢大胆使用这样的句子的。
可是这个小丫头为什么学习了这么短的时间,就能准确地理解了difficult 和easy的意思,还能这合适的情景主动输出,准确应用好整个句子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她是如何学过来的。
这张图是easy和difficult的首次呈现,句型很简单:This is easy. This is difficult.
这样的场景初次出现这两词,并不足以让人猜测出是什么意思,孩子也许必须乱选一个,错误了,再重新选择而确认了:黑板上书写的场景是easy,看着黑板挠头的是difficult, 抓哑铃的是easy,抓杠的是difficult。具体啥意思?糊涂,心里好糊涂!
接下来又出现四个场景,对比throw a ball(扔球)和throw a suitcase(扔行李箱), 小孩爬栅栏和大人爬峭壁,这些句子中,除了easy和difficult,其他的词句都是孩子已经学习并理解了的。所有新词的学习,都是这样以旧带新的形式出现。
如果前四个场景还不足以让人明确easy和difficult的意思,到这个四个场景,跳绳和跳高的对比,滑雪橇和攀登雪山的对比,应该就已经可以比较明确了。
再来四个场景应用之后,接下来,就是一个对话场景中去应用了,问:Why didn’t you read the book? 答:Because it was very difficult to read.
看到这里,读者想必能理解,为何这小丫头能够看着历史书就说:It is difficult to read. 看着故事书就说:It is easy to read了。
靠自己在真实情景中领悟过来的,自然能应用了。而且让人惊喜的是,这种应用真的是灵活的应用,而不是直接背诵所学的句子,原样照搬的。
这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英语思维”!
直接对应声音、表达与真实情景之间的关系,无需经过翻译,无需经过语法分析,轻松实现Think in English。
外语学习,本来就有快的路!
塔牌外语,母语式的外语学习,轻松成就英语小达人!











网友评论